红楼之开国篇 第367章

作者:雁九 标签: 穿越重生

  联姻,本就是结盟最好方式。

  只是待听到谢二选择的两个对象时,安壮神色不变,心中直咋舌。

  这般胃口,凭什么?

  就凭着藏头藏尾的几千太湖水匪?

  就算霍柏、霍瑾所在房头与太尉府关系不算亲近,也是霍太尉五服之内的族弟、族侄。

  尤其是霍柏,与霍五还是平辈。

  谢二想要妻之长女,这是想要做霍太尉的亲家长辈?

  没错,谢二犹豫过后,选择了霍柏、霍瑾,放弃了霍顺。

  霍顺比他小不了几岁,又是鳏夫,实配不上他如花似玉的长女。

  要是许嫁,倒想的他们谢家攀附太过。

  他不仅性子傲,还十分爱面子。

  谢二说着,还带了可惜道:“可惜只是族亲,到底晚了一步……”

  这是觉得于家与安家两家的联姻对象更好。

  于家长孙女许的是霍磊,安家长子定亲的是霍五的堂侄孙女。

  安壮心中笑谢二痴心妄想,却也没有表现出来得罪人,只做了为难道:“谢二哥想要与滁州军再亲近一步,再好不过……只是太尉府没有正经女眷,就是想要传话也不好说……倒是马总管那边,新夫人就要过门,又是金陵士绅家的小姐,总能搭上话……”

  谁都晓得霍五与马寨主是异性兄弟,情逾骨肉。

  就是霍五身边第一个妾,也是马寨主所赠。

  谢二闻言,果然听了进去:“史家吗?是该拜访一二。”

  话里话外,是屈尊降贵之意。

  他骨子里极为自傲,之前在太湖也有些“占地为王”的意思,即便是投了滁州军,也将自己放在与于、安两家差不多的地位。

  平素里关注的都是诸元勋的消息,对于其他人都不以为然。

  却是不想想,就算于、安两家在投白衫军前与他差不多,可那两家随着滁州军征战十来个州府,立了多少功劳,岂是他一个新投的湖匪能比的?

  就是贾、史之流,如今在滁州军中已经立足,地位也不比谢家差……

  *

  太尉府旁,霍宅。

  霍顺在书房,手中提着一支笔,看着书案上一张纸,上面全是人名。

  霍峰-霍池-霍林-霍瑾(霍瑜)。

  霍岩-霍洪-霍柏(霍松)-霍瑞。

  霍山-霍潭-霍栋-霍宝。

  山字辈,水字辈,林字辈,玉字辈……

  一看就是按照范字起的名字……

  同样是霍山的儿孙,前四个兄弟是霍福、霍寿、霍康、霍健,福寿康建,一天也是四兄弟,却没有霍家这一辈的范字。

  等到下一辈,霍大伯霍大伯名“霍全”、虎豹兄弟的祖父“霍威”、霍六婶的丈夫“霍诚”,也不带木字。

  等到小一辈,霍磊、霍虎、霍豹、霍百岁,更是各房起各房的,也没有范字。

  霍顺是听着曾祖父霍山的传说长大的,如今想想霍太爷当初带流民定居南山村的往事,也生出猜测来。

  南山村霍家五房中,怕是只有五房才是霍山的血脉,其他四房应该是养子。

  怪不得霍家几代子孙中,只有霍宝继承了霍山的巨力。

  自家老爹之前犯糊涂的原因,想要续娶繁衍血脉,也应是这个了……

第313章 人心易变

  霍顺心中有了猜测,却没有找霍大伯与霍五求证。

  血脉重要吗?

  不说别人,就说霍五、马寨主、杜老八等异性兄弟,也不比其他人家亲兄弟差。

  再说邓健,只是童养婿,可与邓老爷之间比寻常父子之亲都融洽。

  只看霍五对南山霍氏族人与滨江霍氏的不同,就能看出在他心中是有远近的。

  南山村诸霍是一家人,所以霍五照顾孤寡,留霍六婶、妞妞在太尉府,待虎豹、石头等人如自家儿孙。

  对滨江霍氏,则像跟亲戚走动。

  霍顺想明白了,就拿起这张纸,点火烧了个干净。

  几辈子之前的隐情,没有必要眼下求证撕巴明白。

  要是揭破此事,霍六婶就不好继续依附太尉府。

  还有小一辈的联姻,霍邓联姻、霍于联姻、霍安联姻,都要褪了成色,容易让人说嘴……

  如今滁州军势头虽好,可没有到尘埃落定之日,危机始终存在。

  身为霍五亲族,霍家人真正为滁州军能做的不多,那就尽量别拖后腿。

  霍五还不知霍顺这个侄儿心思通透,通过诸霍子弟名字就推测个差不离。

  不过也就是霍顺这个年岁,知晓各家长辈名讳,换做是石头、虎豹兄弟,知晓高祖名讳,自己这房曾祖、祖父、父名讳,哪里会晓得其他房头伯叔曾祖名讳?

  至于外人,更不会是想到霍氏血脉还有隐情。

  至于为什么滨江霍氏按照范字起名,南山村霍氏起名没有排序,大家也能想明白。

  南山村霍氏是农户人家,大名起周全了都不容易,哪里还会想着范字不范字。

  至于滨江霍氏,却是书香门第、乡绅人家,族谱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自是有自己的范字。

  其实在外人看来,霍五与滨江霍氏认亲,更像是给自己面上添彩。

  实在是屠夫的出身不体面,才与滨江霍氏认亲,好打着“名门之后”的旗号。

  起码在滁州地界,霍氏还是有人认的。

  滁州军进金陵,私下里念叨霍氏粗鄙的人家不是一家两家,只是没有人敢拿到台面上。

  如今霍顺回来,太尉府放出要给他择继室的消息,霍家的根底又被人拿出来念叨一回。

  *

  贾宅。

  甄氏因保胎的缘故,卸了管家事务。

  只是她在家是长女,出门子就是长媳,惯是张罗事儿的。

  之前甄家就抱了与滁州军联姻的心思。

  作为金陵有名的士绅人家,他们也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

  只是读书人想的多,即便滁州军看着上下齐心,在他们眼中也少不得上面头目勾心斗角,为了忌讳不想与其他元帅府联姻,将目标放在了太尉府这边的关系。

  结果霍五父子这边没戏,霍氏亲族那边又白折腾一场。

  如今金陵城里说起甄家那位“宜男”的二娘子,都当成了笑谈。

  偏生那个时候,马寨主择了史家二姑娘为继室,杜老八择了郭家女。

  甄家上蹿下跳一场,什么也没捞到。

  甄二老爷还与霍洪这个昔日师兄弟疏远了,很是得不偿失。

  贾甄氏作为出嫁女,也受了牵连,很是生了一肚子闲气。

  她素来以娘家为傲,不觉得是娘家势利钻营,只当是丈夫、小叔子不尽力牵线。

  等到马寨主择了史家,贾甄氏将史家也怪上了,只当是史家算计,自己小叔子对亲家比对甄家更好。

  甄家与贾家平素往来最亲近,也贾演的岳家,论起来与贾源没有什么关系。

  史家却不同,史今是贾源至交好友,两人还约定为儿女亲家。

  之前有王氏这个继母压制,贾老爷也是个偏心的,兄弟两个相互扶持;如今情况又不同,贾源存了私心也寻常。

  如今是太尉府放话,太尉大人堂侄儿要续娶,贾甄氏就上心。

  史家先一步与滁州军联姻又如何?

  马寨主又不是霍家人,异性兄弟就是挂个名,哪里比不得血脉亲近?

  在她看来,一个鳏夫,一个再嫁女,这霍顺可不正是给自己妹子预备的?

  至于甄家之前放出话,差点将甄二娘子嫁给霍大老爷之事,也是时过境迁。

  一个是娇嫩少妇,一个年将花甲的老翁,本就不匹配。

  只是她也明白,自己再上心,也搭不上话,还要靠丈夫从中斡旋。

  如今史今与贾家兄弟马上就要出发往太平府,这两日都是早出晚归。

  等到贾演回来,贾甄氏就殷勤小意,提及太尉要给霍顺续娶之事:“怕是不少人家都惦记着,大爷要不要与二叔商量商量看?”

  贾演闻言,却是皱眉:“顺公子比我还年长,与贾溪年岁不合适……”

  贾溪,就是贾演的继母妹。

  贾太太不慈,如今在祠堂礼佛;贾老爷去年中风,如今卧床养着。

  贾演、贾源兄弟去年三月被除族,十月又归宗。

  贾演身为元嫡长子,接掌了贾家,下头弟弟妹妹的嫁娶,也就成了贾演之责。

  贾太太王氏所出两子一女,年岁大的一子一女都被王氏养废了。

  贾三之前在知府衙门做文书,大肆敛财、收受贿赂,等到滁州军进城后追责,就被罚入苦役营。

  去年贾三跟着修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