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14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一向是别人一喊他就积极配合的,对于张仲景的召唤自然是当晚就跟他一起出发。

  等到夜里打开卷宗一看,众人才发现此霍乱非彼霍乱,此霍乱在最初祸害到他们这边的时候被称为“真霍乱”。

  因为它的症状和古时记载的霍乱很像,只是死亡速度应该属于……古时霍乱的超级加倍速度,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要一天,直接能把人拉成干尸。

  这玩意从海上传到大清的时候,先是沿海地区大片大片地死人,接着还迅速蔓延到京师。

  最初只在地方上出现霍乱疫情的时候,朝廷是毫不关注的,反正死的都是地方上的人,他们也无能为力。随他们去吧!

  直至惊闻连京师也开始大片大片地死人了,皇帝才急匆匆地针对这种“真霍乱”下旨管控京师疫情,有次防疫过程中光是拨款给死亡百姓发棺材就发了几十万钱。

  没办法,尸体不尽早埋了死的人会更多,只能由朝廷为他们花这笔棺材钱了。

  可见大清朝廷还是有那么一点防疫意识的,但不多。

  由于这种“真霍乱”的致死率之高、传染性之强,几次大流行造成了约五千万人死亡。差不多等于整个大汉的人口!

  霍善此前便听人说过传染病的可怕,只是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这种东西,所以他对这次出行还是充满好奇的。

  李时珍他们也差不多,他们几个都活了几十岁,有生之年也见过因战乱或者气候而起的时疫。面对那种群体性大规模的感染,他们难免会涌出深深的无力感。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还是太少了。

  他们也想看看遇到这种大疫,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可以更好地防治。

  一行人齐齐朝着卷宗的第一个目的地出发,其中张仲景牵着霍善,而李时珍他们都以小老头儿的模样站在霍善两人的肩头,等着见识外邦的特别风景。

  ……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恒河河畔!

  霍善看介绍,最近是当地在几条圣河交汇之处举行无遮大会的日子。

  无遮大会是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时候见识的当地盛会,众所周知,出家人不打诳语,他说的无遮大会就是真正的无遮大会,大伙赤身裸体地到恒河里沐浴圣水,以此得到赐福、来年百病不侵。

  霍善还是头一次见识这种情景,眼睛都睁圆了。

  他们见证的这次盛会,参与的人数高达近百万人!

  霍善震惊不已,这可是他们江夏郡总人口的五倍!

  这么多人,河里挤得下吗?

  张仲景几人也是被眼前那些赤条条的人群震住了。

  虽然他们大汉许多百姓平时也只能去河边沐浴,甚至连孔子都爱在上巳节带着徒弟一起到河畔边搓澡边唱歌,可也没有这么多人挤一起洗的习俗。

  还有,他们洗着洗着还要捧起河水往嘴里送是怎么回事?

  这洗澡水还能……喝?

  虽然觉得这场景不堪入目,张仲景还是很敬业地牵着霍善前去了解情况。

  很快地,他们还了解到这恒河不仅是百万人的洗澡水,还是他们日常抛尸的地方。说是抛尸也不恰当,在当地这叫水葬。

  连霍善这么爱玩的人,听到眼前这河水的复杂成分以后都一脸的拒绝,坚决不想跟着当地人喝这玩意。

  好在他们也就过来了解一下第一次霍乱疫情爆发的源头。

  没错,源头就是眼前这个天然大澡堂。

  这次无遮大会结束以后,周围城镇就陆续爆发了好几拨霍乱疫情。

  霍善几人看过恒河以后就跟着卷宗来到一处霍乱爆发后的城镇。

  简直是人间炼狱。

  在这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底层人基本得不到治疗,他们恰好也是喝恒河水喝得最虔诚的那批人。

  走在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处都是死状惨烈的尸体,他们本来就瘦,经过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以后更是整个人都脱水了。

  张仲景想带着霍善做点什么,却根本无从做起。

  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再次被投往恒河。

  一批又一批的人再次倒下。

  这是神佛来了也挽回不了的惨剧。

  按照记载,这场噩梦将会持续七年之久,并从恒河河畔蔓延向全球。

  谁都无从阻止,谁都无从拯救。

  霍善不敢置信地问李时珍:“这就是唐僧取西经的地方吗?”

  李时珍也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惨况。

第193章

  “这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和袁枚他们所在的时期差不多。”

  李时珍给霍善算了算年份,这里虽然是昔日玄奘取经的地方,但是经历千年的变化,佛教在此反而逐渐式微, 当地上下信奉的是起源于当地的另一个教派, 信奉种姓分立以及因果报应。

  城里城外许多病死的人之中就有不少是低种姓贫民。

  当然,疾病是不会因为你是高种姓就不找上门的, 以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水平, 最大的可能是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统统遭殃。

  事实证明李时珍的说法并没有错, 由于他们此时也不过是身在一段储藏于卷宗之中的“海市蜃楼”里头,所以他们利用医馆的药房救治过一批患者就跳到了另一个节点。

  这是霍乱的第一次全球性流行。

  它在接下来数年之内沿着大航海路线迅速往全球各地蔓延。

  霍善几人来到了英国街头。

  这时候英国最繁荣的伦敦也如同炼狱一般可怕。

  他们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了, 只是公共卫生问题却并没有跟上。

  于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来临的是巨大的环境污染, 肮脏的工业废水无穷无尽地排放到河流之中, 高高的烟囱也源源不断地往天空排放着浓浓的烟气, 这让人口众多的伦敦长年笼罩在灰色的雾霾之中。

  空气与雨水仿佛都带上了异味,身在其中的人却好无所觉。

  这应当便是古时所说的“久而不闻其臭”。

  人在一个环境待久了, 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多令人难以忍受。

  所有人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他们不仅要生产更多的商品,还要把商品倾销到全球, 只有牢牢抓紧眼前的好机会, 才能通过掠夺式的贸易攫取足够子孙后代享用几个世纪的财富。速度要快,快得别人都反应不过来!

  所有的工厂都开足马力在干活,以革命般的意志横扫着一切有利可图的产业。

  在这种极端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氛围之下,谁都不会在意牺牲小小的环境问题。

  不止工业高速发展造成的污染无人关心, 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与秽物也没有人会好好打理, 城市之中粪尿横流, 行走在路上时不时得关心自己会不会屎到淋头。

  居民们爱往哪里泼粪就往哪里泼粪,爱往哪儿撒尿就往哪儿撒尿。

  主打一个自由。

  这其实也是在现代卫生体系没有全面构建起来之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现状: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能还会讲究一点,寻常人在路上急了还不是找到个暗巷就随便解决了。

  至于各类生活垃圾,自然也不会有专人打理。

  要知道在十四世纪那会儿,欧洲还讲究常年不洗澡,企图用厚厚的污垢阻挡鼠疫。

  据传有位女王非常爱干净,倔强地坚持一个月洗一次澡,还被不少人抨击说她这么干有违上帝的意志。

  上帝赐予你免于病痛的屏障,你怎么可以把它们搓掉,真是不识好歹!

  这是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胜一筹的理念,人家连污垢都是上帝给的。

  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了解到人家古罗马其实设有集社交与清洁于一身的大澡堂,再加上随之而来的各种病理学发现,才终于撬动了一部分人坚决不洗澡的决心。

  连皇室和贵族的卫生理念都这么落后,更别提城市中居住着的众多普通人了。

  霍善行走其中,眉头皱得牢牢的。

  富人居住的区域还好,门前有仆人负责打理,到了穷人居住的区域,那可就真是连落脚的地方都很难找了。

  这些区域死人的情况也颇为严重,因为霍乱发病后死得实在太快了,所以这些称得上是“平民区”的区域死亡率非常高,一天约莫能抬出一百具尸体。

  幸而比起印度那种想救人都无从救起的地狱模式,这边的情况还是给了人反应时间,人们对霍乱这种疾病的理解也逐渐增加。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这东西可以通过水源传染。

  只可惜整个伦敦城也找不出多少合格的水源。

  也正是这一轮一轮的传染病爆发以及医疗科技的进步,逐步催生了面向大众的公共卫生体系。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医学都只能为小部分人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未必有多好——哪怕是皇室成员与贵族官僚都很难享有真正优质且正确的医疗。

  这是整体意识与整体认知的落后造成的结果,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

  他们接触了一批又一批的霍乱病人,期间还从一些见识广阔却穷途潦倒的学者嘴里听说了此前还有过鼠疫的大流行,只觉这些疫病若是从海上被带到大汉来,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

  更别提还有天花这个大杀器埋伏在大汉周围。

  看来入关程序还是要严抓。

  这些玩意到底是哪里冒出来的。

  即使张仲景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他们一路上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不少人变成了蓝灰色的尸体。

  这是严重脱水呈现的“干尸”状态,患者全身的水分都会迅速流失,死状十分骇人。

  霍善一行人还来到了一处棉纺工厂,他们这里的棉纺业已经发展出动力纺纱机,狠狠砸了不少棉纺工人的饭碗。

  目前这种棉纺工厂生产的纺织品足以倾销到其他地方,出去砸更多人的饭碗。

  只是工人居住条件差,一旦疫病横行,人群聚集的工厂也是重灾区。

  这个厂子就是因为饮用水出了大问题,以至于厂里的工人倒了大半。

  霍善与张仲景一起为这些工人进行了治疗,忙完以后才开始好奇地打量起厂里的各种设备,听没有得病的老工人给他讲当年许多人砸珍妮纺纱机的事。

  现在这纺纱机都被改造成用水力、蒸汽等动力来纺纱了。

  

  真是时代推着人走啊。

  霍善本来心情有些沉郁,听着这些新鲜的工业史后才好奇心又起来,忙追问道:“为什么要砸掉那个珍妮纺纱机?”

  老工人笑道:“珍妮纺纱机效率高,纺出来的棉纱比老式纺纱机品质更好,收购棉纱的商人都不愿意再买老式纺织机织出来的棉纱了,很多人心里当然着急。”

  只是时代的浪潮来了,谁都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