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15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还是有些震惊。

  没想到技术上的进步居然会让人做出这样的事,纺纱织布居然不是越快越好的吗?

  这次他们主要是来了解霍乱这种传染病的,霍善也就没有多纠结纺纱机的事。

  

  等以后真正有需要了,他再进来仔细看看也不迟!

  一行人离开工厂的时候,张仲景取走了不少病理样品,两人回到医馆比对着卷宗上的介绍进行病理学研究,很快就顺利观测到霍乱弧菌。

  就是这个小东西通过水源和食物进入人体。

  真正意义上的病从口入。

  想想那“无遮大会”上还有喝恒河水的习俗,这种疫病首先在恒河边上爆发的原因就找到了。

  想要尽可能地减少这类疫病的爆发,还是得建立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争取让大多数人认识到做好自身卫生清洁以及环境卫生清洁的重要性。

  任重道远啊!

  霍善跟着张仲景研读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具体举措,发现按照大汉一直以来的治理方式想架构出来并不难。

  要知道秦汉以来朝廷对人口的管理都相当严格,尤其是要对出入关禁的人进行全面排查,尽可能地控制人口流动。

  而这些留在本地的人也会划区而治,地方上从郡县一直细分乡里,再往下就是“邻”了。

  按照秦制,只要一人犯罪,“举家及邻伍坐之”,也就是说五家人为一“邻”,一旦其中一家人出了个犯罪分子,五家人全都跟着遭殃。

  县衙有什么政令一般是通过里长一邻一邻地落实下去。

  虽然孝文皇帝已经废除了连坐制度,但这种以五家为一邻的划分方式依然没有彻底消失。

  只要这个管理体制没有崩溃,整体结构还是很严密的。

  更重要的是,像欧洲那样遍地粪尿的情况是很少见的,除非出门在外实在找不到茅厕,否则粪尿对于以农耕为生的中原地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

  不仅乡里的人畜粪便会被收集起来备用,城里的粪尿也会有专人挨家挨户上门挑走,绝对不会浪费任何可以保持地力的宝贝!

  这些粪尿也并非直接浇在作物上,而是要用土办法充分发酵腐熟才用来肥田。

  要不然就算吃的人受得了庄稼也受不了,全给浇死了。

  既然本身就有着这样的习惯以及相应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引导起来就要方便许多。

  霍善早上醒来的时候看到夙小星的二师父正在庭院中观察已经茁壮生长的幼苗。

  他想起来了,夙小星这个二师父,懂天文懂地理,还很会种东西,当初夙小星分给他吃的莲子就是他给种的,可甜了。

  就是话有点少。

  霍善蹲过去和他一起观察辣椒,赫然发现有棵辣椒冒了棵小花骨朵。他既惊又喜地拉旁夙小星二师父一起看:“要开花啦!”

  对方点点头作为回应。

  既然已经搭上话,霍善就继续和对方探讨自己的当前难题:“师叔,你知道怎么堆肥才最高效安全吗?”

  夙小星二师父:?

  霍善见对方看了过来,马上站在医家的角度给他分析起来,说这粪肥若是不能充分腐熟,不仅当不成肥料,还会污染土地。一个不小心还会传染病菌和寄生虫!

  要是能归纳总结出更高效、更安全的粪肥处理方案,以后人们收集起这些“宝贝”来肯定会更加用心的对吧——反正绝对不能让那种粪尿横流的情况出现在咱大汉街头。

  何况他们还有那么大一片军屯嗷嗷待粪!

  堆肥课题的开展迫在眉睫。

  你懂我的意思吧!

  夙小星二师父:?

  多年以后有人好奇地询问出版刊行《墨家堆肥技术》的某农业专家为什么会涉足这一领域,只见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眼神沧桑地回答:“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只因为忍不住在辣椒堆里多看了那朵花苞一眼……”

第194章

  刘彻回京后约莫半个月的功夫, 就是立夏了。

  这日太守府前又是热闹非凡,不过并不是霍善开义诊,也不是出了什么奇案,而是霍善今天举办立夏秤人活动。

  据不怎么靠谱的李某珍透露, 立夏这个节日是有“秤人”习俗的。

  据传这起源于阿斗(虽然诸葛亮表示没听说过)。讲的是刘备新娶了孙夫人, 赵云抱着阿斗杀出重围后就留给她养了,都说后娘难当, 孙夫人也怕别人说自己不尽心, 所以每年立夏都把阿斗塞秤上称一称, 报个体重给在外打仗的刘备。

  后世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人们一般在立夏和立秋称一次体重, 尤其是要给小孩儿称, 毕竟医家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是一年之中最关键的生长阶段, 当然得密切关注孩子长没长身体。

  还有些地方的婚俗会在新婚夫妇成亲时怂恿他们先过个秤,记下婚前各自的体重, 来年立夏上秤一称,好家伙, 两个人日渐消瘦, 你俩婚后一定天天打架吧!

  霍善昨儿听李时珍给他讲了立夏的习俗,马上就宣布自己要当司秤人!

  李长生就给他搜罗来几杆大秤备用。

  于是霍去病早上进了城,看到的就是人潮往太守府门前涌动的盛况。

  霍去病:?

  这是又有什么热闹?

  父子已经相认这么久,霍去病对自家这个娃也算了解, 他天生就是个爱热闹的, 也天生就能让不少人陪他玩耍。

  霍去病下马往人群那边走去, 人群中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想给他让路, 他也摇摇头没叫人让,只问那人大伙又围到太守府门前做什么。

  “这是在秤人!”

  “没错,秤人!”

  “没错,我们府君还是司秤人!”

  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司秤人是做啥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凑热闹的心思。

  霍去病把马留给亲兵牵着,自己拨开人群走到前头,只见霍善穿着新裁的夏衫,兴高采烈地宣布:“开称咯!”

  结果他这个司秤的抢先跳进那厚实的大竹篓,要人先把他给称一下。

  这一称,可不得了,足足八十八斤!

  哪家小孩五岁能有这个重量!

  霍善本来乖乖坐竹篓里不动的,没想到转头一看,在人群中见到了霍去病!他马上热情地招呼霍去病也来上秤试试看,瞧瞧他爹有没有饿瘦。

  霍去病把他从竹篓里抱出来,摇着头道:“我就不上去了,怕这秤篓撑不住。”

  众人虽然也很想知道看霍去病坐竹篓里被抬起来秤的奇妙场景,可看到霍去病那冷峻的侧脸又打消了这个想法。

  霍善能让霍去病给好脸色是因为人家是亲娃,旁人要是敢起哄的话感觉冠军侯的剑随时能出鞘。

  小命要紧,小命要紧。

  人不作死,就不会死!

  霍善也不是个爱勉强别人的人,遇事都是挨个问一遍,别人不乐意他也不会非闹着要别人跟着玩耍。他麻溜招呼夙小星:“到你了!”

  夙小星一向是爱玩的,闻言也乐滋滋地让她大师父把她抱进称篓里去。

  两小孩平时都挺爱吃,夙小星也被投喂成挺压秤的崽。更何况两小娃娃一天到晚跑跑闹闹没个消停,肉都长得老结实了,体重一出来可不就让人惊叹不已吗!

  霍善挨个问金日磾他们要不要上秤,见大伙纷纷摇头,只能开始招呼人群中的小朋友一起来称称自己都有几斤几两。

  作为小小司秤人,霍善也没挣开他爹的怀抱,而是就着这高高的视野听人报数,而他则负责按照斤两数目给人讲吉利话。

  相当尽职尽责。

  众人见小孩子上秤还能讨个好彩头,马上怂恿自家娃儿过去凑热闹,有些孩子还在家里没带出来的则是急匆匆跑回家去抱娃。

  这一早上的秤人活动搞下来,别人都学了好些上秤后能说的吉利话,无非是夸孩子才华、学问、前程、姻缘之类的,谁听了都会欢喜的,大伙学着自然也快。

  众人都感慨霍善不愧是冠军侯家的娃,身边跟着的也全都是饱学之士,要不怎么听了别人报的数后张口就来。

  事实上偶尔出来听一耳朵的司马迁等人也是一脸懵逼:他们没教过霍善这些东西啊……

  说实话,换他们自己上他们也不一定有这样敏捷的思维。

  如果霍善知回到司马迁他们在想什么,一定会告诉他,这没什么难的,他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苏轼他们帮忙,所以他说出口时根本没有丝毫犹豫。

  早在他们卖春联的时候,苏轼就教过他怎么瞎掰了!这种祝福人的吉利话只要随便压个韵就朗朗上口了,一口气讲一百条都不成问题。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得喝比平时更多的水!

  幸而在旁伺候的温应他们都是伶俐的,趁着霍善随口编吉利话的功夫记了不少,很快便找机会把他替了下来。

  来得晚的虽懊悔自家娃没能获得霍善这位小太守的亲口祝福,但来都来了也没有不参与这项新鲜活动的道理,纷纷都把自己娃塞进秤篓里称了个重,并且暗暗决定立秋那天早点带自家娃过来凑热闹。

  说不定来得早了就赶上了呢!

  听他们府君说,天地万物都讲究春生夏长,立夏和立秋正好可以“验收”各家的养娃成果!

  要是没把自家娃儿养好,哪里敢抱到府衙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过秤!

  有些听了体重觉得孩子长得没别人家结实的,纷纷表示明天就给孩子加个鸡蛋。

  待到立秋,他们一定养出个胖娃娃!

  霍善虽觉得胖不一定就很好,但也没拦着不让人多给孩子备点好吃的。

  主要是这个时代许多人哪怕再想给孩子大吃大喝,也不至于天天大鱼大肉或者重油重盐,那种胖成球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霍善的立夏秤人活动大获成功,不仅在西陵城里迅速掀起了秤人之风,还有着往地下各县乡蔓延的趋势。

  毕竟有人来城里玩的时候瞧见了这番热闹,回去后当然要绘声绘色地讲给旁人听。

  行动力强的直接就招呼乡里一起热闹热闹了,谁家没孩子?谁不想给孩子讨个好彩头?大家都来上上秤!

  霍善这个立夏秤人活动的发起人,正趁着本次的圆满成功要吃顿好的,正带着他爹和小伙伴们在庖屋里听李长生指挥帮忙干活呢。

  这种事搁在任何一个权贵家中都不可能发生,不过霍善就爱跟着忙活,更喜欢等在灶边争取第一个吃上热乎的。

  遇到新鲜吃食坚决不肯等着吃别人端上桌的!

  最近苏轼在开封那边安稳下来了,正琢磨着捞一把弟弟,偏赵煦和章惇绝口不提召回苏辙,以至于他每天都为此忙忙碌碌,没空给霍善分享新菜谱。好在还有本《随园食单》在,霍善倒也不缺新菜可吃。

  霍善吃得饱饱的,当晚又跟着李时珍他们出去溜达了一圈。

  到第二天一早他开完了最近攒下来的宝箱,赫然开出了两张邀请卡。

  运势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