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329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后来他又在阿善的要求下收了另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因为生病坏了嗓子,不能说话,只不过偶尔看着人的时候会露出狼一样的眼神。

  在阿善看过去的时候,他又是一如既往的安分老实,阿善喊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李长生观察了一段时间,才慢慢让一徒弟易知也一起照料阿善的起居。

  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平静地过下去,意外却还是到来了。

  阿善的生父找上门来。

  那是赫赫有名的冠军侯霍去病,十八岁便上了战场,二十出头就封了万户侯。

  二十出头的万户侯啊。

  这份荣耀有几个人能企及?

  这样的人家怎么会愿意让自己的血脉流落在外?

  李长生做好了阿善会被抢走的准备。

  一切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李长生却不能在小孩子面前表露半点惊慌不舍,他必须表现得足够平静,才能叫阿善顺利接受自己的亲生父亲。

  长安应当更适合阿善。

  如果孩子可以上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又何必非要把他带在身边过得那么清苦。阿善还小,什么都不懂,只想跟着亲近的人,他们这些当大人的难道也不懂吗?

  李长生哄着自家徒弟在冠军侯府住下。

  离开的时候,二徒弟易知一步三回头,明显很舍不得阿善。

  李长生也舍不得,但是他只能把背脊挺得笔直,带着易知走在阔而长的长安街道上。

  这是他没有长久停留过的繁荣都会,满街皆是华贵的车马以及陌生的行人。

  知道了荣华富贵的好处,阿善还会愿意与他们回到那简陋狭窄的农居中去吗?很矛盾地,李长生既希望他愿意,也希望他不愿意。

  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悉心养大的孩子受苦,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细心养大的孩子离开。

  只是心中这份煎熬,李长生不能与任何人言说。

  但是在不久之后,阿善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

  改为霍去病这位冠军侯时不时来看阿善。

  霍去病这个年轻的爹应当也是……喜欢阿善这个孩子的吧。因为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愿意尊重他的心愿,让他快活自在地长在山野之间,而非小小年纪就困在长安这个名利场中。

  李长生很高兴。

  他二徒弟也很高兴。

  最高兴的当然要数霍善,他回到家后就开始到处呼朋唤友,用他那欢快的小嗓儿宣布:“我回来啦。”要是路边的狗对此没反应,他都要跑到人家狗耳朵边再大喊一遍,直到人家回他两声汪才罢休。

  明明只是多了个小不点,整个山居却突然喧腾起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很安宁,不管去了什么样的地方、忙着什么样的事,他们师徒几个都没有再分开太久。

  有一年入冬后,又下起了雪。

  李长生从墨学院审完新一期的期刊稿件出来时看到漫天的雪花,想到了最近到外面履行刺史职责到处巡察(实际上是去吃喝玩乐)的自家徒弟。

  他正担心那孩子遇到雪天会不会贪玩冻坏身体,忽地听到背后传来一声熟悉的叫唤:“师父!”

  李长生转过身看去,只见那俨然已经是少年模样的小孩儿兴冲冲着骑在威风凛凛的猛虎身上朝他而来,旁边还跟着只懒洋洋踩着雪往前走的成年黑白熊。

  在这两只猛兽成年之后,李长生也曾劝过霍善把它们放归自然,但它们自己不愿意离去。

  考虑到它们已经和人相处了那么久,回到野外难免会遇到诸多意外,李长生也没有非要把它们弄走不可。

  一熊一虎就这样留在了霍善身边。

  见到李长生这个饲养员,霍小圆和霍小王都加快了脚步,朝李长生所在的方向飞奔而来。

  听霍善喊师父,它们也跟着一阵乱嗷。

  李长生笑道:“都饿了吧,快回家吃点东西。”

  于是师徒两人带着一熊一虎归家去,在街道薄薄的积雪上留下几串长长的脚印。

  李长生想,他这辈子已别无所求。

  只要往后的日子都能这样顺顺遂遂地过下去就好。

第317章

  霍善去过很多朝代,见过很多的人。

  其中有的人得了圆满,有的人仍是黯然神伤。

  比如扶苏这个便宜兄长后来把大秦治理得很不错,眼看它不会有二世而亡的惨烈结局了,这家伙还有闲心动手写书。

  写的还是什么《吾弟公子善》,在这本书中他揭露了很多改变大秦的举措都是他这个弟弟提出来的,只可惜这个弟弟不慕名利,每次都把功劳推到他身上。

  现在,他必须亲自写书把这些事情都列举出来,以免后人不知道他这个弟弟的功绩!

  霍善:?????

  好你个扶苏,给你扔十个八个【有过其实】(功能是让所有人觉得事情是扶苏做的)都挡不住你本人留本书给后人揭秘是吧!

  再比如有次霍善去陆游家撸猫,与他说起苏轼那边没有靖康之难的事,陆游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靖康之难很大程度上是皇帝昏了头才出现的,那么多大军他不用,听说个道士会做法就让他去用法术逼退敌军,谁听了不觉得荒谬又耻辱。

  难怪当时的武将宗泽死不瞑目,死前哭着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山河沦丧,君民遭辱,那是当真痛彻心扉。

  一般而言,霍善是不太会深入参与其他时空的发展的,很多时候他也不是直接与他们的皇帝交流,是以许多时候都是以过客的身份存在。

  唯有那些他开了绿雾地图的时空,他才会每年多过去几次。

  偶尔在那边遇到了什么奇人异士,苏轼就会吵着一起过去。

  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待在自己所在的时空,去改变一些自己能改变的事。

  于是在有的时空中总会有一些奇闻异事流传后世。

  有些时空是说有位叫霍善的小神医经常在各地出现疫病的时候第一时间赶赴当地,不少人给他树立了长生牌位。

  有些时空则说小神医经常带着个老头到处吃吃喝喝。

  这些说法传着传着,小神医也渐渐去掉了“小”字,只需要用“神医”来称呼。

  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之类的大诗人,都曾在诗中提到过这么一位神仙般的存在。

  至于那些从时疫中活下来的人后来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更是毫不吝啬地夸赞着记忆中那位“小神医”或者“少年神医”(甚至还有人遇到的是“老神医”)。

  一开始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神医”都是同一个人,还是几十年后有人把各种诗文与画作汇总在一起,才知晓霍善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无论贫贱富贵、无论男女老少,皆有人因他而摆脱病痛。

  还有人别出心裁地把他和苏轼吃过的美食汇编成册,引得不少好事者照着这本美食册子吃遍大江南北。

  商家们见有利可图,当即开始编纂各种与霍善他们相关的美食故事,总之就是小神医跟大文豪吃了都说好!

  至于霍善本人和苏轼本人到底来没来过、吃没吃过,那就不重要了, 反正他们就是当地活招牌!

  除了到处搜罗好吃的好玩的,霍善还受邀参加过许多次大型典礼。

  比如四十多岁的周山的登基大典。

  他十几岁开始跟着祖逖,祖逖死后他在黄河边上经营自己的势力,二十几岁瞅准时机渡河,通过拉拢、吞并、蚕食等手段将黄河背面的土地尽数取回,他三十岁后,河南河北皆在他手中。

  又过了十余年,蜗居江南的东晋朝廷亦被他逐步蚕食。

  至此,周山才在携妻儿去祭拜过祖逖后正式登基为皇。

  虽也历经二三十年的艰辛谋划,但至少中原没再经历百余年丧乱。

  霍善想起昔日那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枕戈待旦的刘琨,也觉周山这一路走来极不容易。

  他高兴地在崭新的皇宫里饱餐一顿。

  后来有次周山东巡河南,又把霍善喊了过去。那是他们相遇时的地方,如今那庙已经换了副面貌,不再是那雨漏连连的破庙了。

  谈及当年霍善喊自己一起去补屋顶的事,周山感慨道:“当时我还想,我自己都又病又饿,哪里有闲心管别人来夜宿或避雨时漏不漏雨。”

  “后来我才又想了许多,兴许天下间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于是许多事你不去做、我也不去做,世道便一天天地坏下去了。”

  “所以,我就去做了。”

  霍善想到初遇时发生的事,也觉感慨良多。

  天下出了问题,确实就像是这破庙的屋顶漏雨,最开始可能只要补几捆茅草就可以了,偏偏没有人去做;后来缺口越来越大,不少人见此情况都开始摇头叹息,却没人愿意做出努力。

  最终屋顶垮了,房梁塌了,自然就只能盖新的了。

  霍善还去参加过刘隆太子的册封仪式,这小子刚到他医馆里来时还和霍小圆一样吃着奶,结果转眼间他家孩子都要封太子了。

  若说有些时代只是觉得霍善医术了得,那在刘隆这边各郡百姓可就觉得……霍善这位皇帝“义兄”可真是神仙般的存在。

  每次天灾出现的时候,他也总会很快出现,替受伤百姓治伤,替受困百姓解困。对于天灾频发的东汉而言,他在百姓心里无异于绝望中的救星。

  所以当刘隆给霍善加了一大串头衔、还当众说要将太子托付给他时,没一个人出来反对。

  这能怎么反对?他们能做到霍善这种程度吗?

  就连最爱直言进谏的张衡都对霍善夸赞有加。

  蔡伦则被霍善拉着聊起他在郑和大船上的见闻,你看看人家郑和,同样是太监,他可以下完东洋下西洋,你有什么不可以的!

  不要让眼前的苟且困住了你的脚步,冲鸭蔡侍中!

  蔡伦:。

  原来那什么郑和就是邓太后突然让我找人去南京造大船的原因?

  天杀的郑和!

  与此同时,远在明朝的郑和不由得打了个喷嚏。

  他忙灌了杯维c泡腾片。

  神医叮嘱过了,他们这些远航的人得注意摄入足够的维C,以免出现大航海时代最令人害怕的坏血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