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 第52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成长 基建 穿越重生

  酒性酷热,人在饮酒后,表出来的体温要比平常时候高,这时候要是做那种事,容易邪气入侵,引起某些不好的病症。

  而杨官人主要病因并非是这事,贪杯行房事不过是诱因,从脉象中,很难诊断出来。

  还是他学艺不精,接手的医案太少,辩证的能力受限了。

  不过这是杨官人私下的事情,许黟无权置啄,只是再去看杨官人,眼神还是多了些许不同。

  他顿了顿,依旧守着医操,说道:“既如此,杨官人近些日还是忌食油浑,酒水和房事,以免加重病情。”

  杨官人连忙说是。

  许黟道:“我给你开两个方子,一个是三黄丸,制成药丸服用,一个是阿胶汤。”

  三黄丸可治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等。

  这个三黄丸挺有意思的,不同季节服用,每种药材需要用到的药量也不一样。

  如今是夏季,那便要取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捣碎混在一起,用蜂蜜制作成黄豆大小的药丸。

  至于阿胶汤就要治另外一种病症了。

  杨官人体内虚中带热,小便频繁量多,用阿胶汤去掉附子,只用麻子、阿胶、干姜、志远这四味药。研成细末,用水熬煮,七升水煮到只剩二升半,再过滤掉药渣,将阿胶融化到药汤里,分成三次服用。[注3]

  远志这味药,可治疗的病症可多了。

  但杨官人不懂药理,许黟没有多说什么,只简单地说这两个药方主治何症。

  杨官人听到还要用上阿胶,脸色微微变化,这阿胶是滋补上品,价格可不便宜。

  价格与人参同价,一梃阿胶就要两贯多钱,许黟开的药方里,就要用到二梃。

  光是这味药,就需要用到几贯钱了。

  许黟意味不明地看了他一眼,将阿胶汤的方子写下来。但三黄丸就需要许黟制出来,待明天才能送来杨家。

  杨官人拿着这方子,深深叹了一口气,心里万分后悔。早知如此,那日他散了宴席就该离开的,怎么就偏偏留下来,做了那档子事呀。

  许黟没再多说,收了诊金和药钱,说明日这个时辰会过来送药。

  等他挎着药箱出来,便看到杨娘子一脸担忧的站在院子里,旁边的杨荣在欢乐地玩着泥巴,丝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看到许黟,杨娘子连忙走过来询问:“许大夫,我夫君是得了什么病?”

  许黟看着她,淡淡说道:“是阳虚入邪引起的消渴病,我已开了药方,吃两旬药后便能病愈。”

  两旬,就是二十天,两个疗程来着。要是服用二十天的三黄丸还不能病愈,就要再加一旬。

  他简单地说完,看着杨娘子为了孩子为了丈夫操碎心,犹豫几秒,还是没有将不入流的话讲给杨娘子听。

  或许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杨娘子比他更清楚杨官人的为人。

  ……

  离开杨家,许黟往医馆的方向过去。

  朝着医馆学徒打了声招呼,他买了制作三黄丸的药材后没急着离开,而是问学徒:“你当学徒多久了?”

  学徒一愣,想了会才说:“许大夫,我当学徒有三年了。”

  许黟又问:“当学徒这些年里,你都学了什么?”

  学徒听后更懵了,以为许黟是想要挖走他,有些局促地左右张望几眼,见坐堂大夫不在前厅,才小声问道:“许大夫,你问这话是何意呀?”

  许黟眨眨眼,说道:“我这几日收了一个小孩,觉得他挺有天赋,便想着要不要将他当学童培养,可我还没教过别人,想着问下你。”

  学徒:“……”

  原来是他想岔了呀。

  不知道为何,他蓦然有些失落,不过还是跟许黟说道:“我先挑了一年的药材,大夫才让我给病人抓药的,说是要先将药材记住吃透,才不会将相似的药材混淆不清……”

  医馆里的学徒,和太医局里的生徒区别甚远,这学医的学徒在时下是有等级区分的。

  譬如,太医局里挑选生徒,那是要从学医家庭中挑选苗子,有的为了能改变门庭,也会主动地参加考试进入到太医局里,没有五年时间,几乎不让你出世。

  普通医馆的学徒,大多数都是寻常家庭的孩子,读个两年书就送过来当免费劳动力,负责给他们授教医理的大夫,对此并不怎么上心。

  因而,也有一些学徒学了半生却难出师的。

  当然了,也有天赋异人者,比如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他出生医学家庭,从小天资聪慧过目不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通晓黄帝、扁鹊脉书,还能学以致用阐发新义。后来更是专研不少医书,总结撰写出《伤寒总病论》《难经辨》等非常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医书。[注4]

  哪怕不入太医局,他也能在钻研的领域里,闻名古今,流芳百世。

  他虽不像孙思邈、张仲景那般举世闻名,但许黟还是要承认,庞安时确实优秀,不管是作为大夫,还是作为一名钻研医学的学者,都值得让人知道,敬畏。

  可惜他如今在淳化年间,离庞安时出生还要早几十年,等庞安时出生,许黟都不知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

  许黟摇摇头,将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抛开。

  *

  等背着药箱回到家里,许黟看到朴素的房屋,不易察觉地轻叹口气。

  不管如何想,日子还是要继续的,他现在想那么远,没有用。

  院子里,阿锦在喂小黄吃烧饼,听到开门声,当即丢下小黄,小跑地去看是谁来了。

  见到是许黟,她眼睛亮亮的,小脸笑成一朵花儿,喊道:“郎君回来啦!郎君我给你提箱子,郎君你要喝茶吗?我给你沏茶去。郎君……”

  “停。”许黟失笑。

  前几日里,这孩子还怯生生的惹人心疼,结果熟悉后,许黟发现他想错了。

  这孩子以前是被打骂太过,才会害怕胆怯,可在遇到许黟后,知晓了许黟待他们兄妹好,就渐渐回到本来的天性。

  是个小话唠。

  小话唠阿锦不知道许黟在笑什么,跟着咧嘴笑起来,甜甜的声音继续说道:“郎君,我给你提箱子。”

  许黟没把药箱给她,药箱看着不大,却是用实木打造,里面还放了装药的陶罐,重量不轻。

  离屋里就几步路的距离,他还用不上让小孩给他提箱子。

  “不用,你……”许黟顿了下,问,“你哥哥呢?”

  阿锦回答:“哥哥去买晚食了。”

  许黟:“……”

  哦?

  好吧,经常接他家单的闲汉,恐怕要失去一个长期客户了。

  知晓阿旭是去买吃食后,许黟没再去管,拿着买回来的药材,进到灶房里。

  灶房如今隔开成两处灶台,一处用来做饭,一处用来制药材。

  许黟把黄芩、大黄、黄连分别倒进到药臼里面捣碎,再倒入惠夷槽中,研磨成粉末。接着就是加蜂蜜,把药粉搓成如同黄豆一样的药丸。

  做好,许黟听到阿旭带着吃食回来了。

  阿旭一回来,就问妹妹:“郎君回来了吗?”

  阿锦点点头:“郎君在灶房里忙,说不用我帮忙,哥哥我是不是太没有用了,每天只能喂喂小黄,给院子里的小草浇水。”

  刚踏出灶房门的许黟:“……”

  谢谢,但那个是薄荷。

  “郎君。”

  阿旭见到许黟,把妹妹抛到身后,提着吃食走过来,主动地汇报他今日都去了哪里,还买了什么吃食回来。

  “我问了何娘子,何娘子说郎君喜欢吃面食,就买了面食回来。”

  他话比以前多不少,说得条理清楚,许黟听着听着就笑起来。

  他点了点头。

  其实吃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天天吃便好。

  又去看阿旭带回来的面食,是用刀子削成柳叶状的面条,面条拌的是葱头熬煮出来的香油,上面铺着茱萸炒肉片,闻着有微微辣的香味。

  许黟看完,微皱眉:“你怎么只买了一份?”

  阿旭说道:“郎君,这是买给你的。”

  许黟:“你们的呢?”

  阿旭老实回答:“我和妹妹吃午时剩的烧饼就够了,那个饼子很好吃的,不能浪费了。”

  许黟沉默:“……”

  他一时半会改变不了这两个孩子的想法,强压也不行,好不容易让他们看着活泼些,就怕说话重了,又让两人惶恐不安。

  他无奈捏捏眉心,知道自己很难纠正后,也就不打算强管了。

  不过还是义不容辞地说道:“你们想吃烧饼也可,但我这人看不得小孩子如此,要是让我知晓你们饿着肚子不吃东西,那就别怪我惩罚人。”

  他说惩罚人可不是说说的,晚上回到屋里,就点上煤油灯,伏案写了一张“许家生存法则”。

  其中有三条。

  一不许太早起床。

  二不许动不动就下跪。

  三不许吃过夜的食物。

  ……

  次日,他就把这张用大字写的遵守规则贴到灶房里,之所以不贴堂屋,那里还要会客,不合适。

  接着许黟手里拿着戒尺,叫兄妹俩进来灶房排排站。

  他们兄妹俩都不识大字,许黟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他们听。

  说完,他问:“可记得了?”

  阿旭见状,急忙点头说记住了。

  旁边的阿锦呆了呆,偷偷去看阿旭,想说记住了却不敢说。

  许黟轻咳两声:“阿锦,你是不是有话要说?”

  许黟看向面前站着的小豆丁。虽八岁了,但身高模样看着只有六岁左右,干瘦干瘦的,穿着布料不错的褙子裙,都难以掩饰长饥久饿造成的瘦弱。

  阿锦乌黑黑的眼睛有些无助地看着许黟。

上一篇:今天也在当大家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