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当日第一个闹蝗灾的是燕郡,朝廷派了三拨钦差,郑宸来的就是燕郡。算一算时日,这一行钦差到燕郡也有四个月了。
燕郡现在到底如何了?
于崇领着送粮队伍,在官道上缓慢前行,目光所至之处,几乎都是一片荒芜。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路旁不时能见到白骨。
便是心肠再硬,见到这等如地狱一般的惨状,心中也觉恻然。
这一场天灾,燕郡被饿死的百姓近一半。还有一些逃荒跑了出去,死在了半道上。如今的燕郡,算得上十室九空。
直至靠近燕郡城门处,才看到田里有农夫。补种的粮食,在明晃晃的日头下蔫头耷脑,不过,好歹还是长起来了。
“于将军,这里种的是玉米。”
“还有红薯。”
“这都是我们南阳郡的新粮。”
送粮的南阳精兵们,看到这两种新粮,骤然激动起来。就好像看见自家的孩子一般亲切。
于崇舒展眉头道:“这一路过来,已经看到一些地方种我们的新粮了。燕郡补种的粮种,都是我们南阳郡的,当然是玉米红薯。”
这两种新粮,抗旱不说,且产量十分高。耕种的方法也在一直慢慢推广。想来,不出几年,大梁各处便都会种上南阳郡的新粮了。
地里长起了庄稼,就意味着会有收成,能活人命。有了活的希望,燕郡才有了一些活气。看到这样的一幕,南阳军士兵们心中油然而生骄傲之情。
当燕郡开了城门,那些面黄肌瘦全身无力的守城兵们出现在眼前时,这份骄傲自豪更是达到了巅峰。
燕郡守城兵们震惊地看着这一列远道而来雄赳赳气昂昂的精兵,嘴迟迟无法合拢。
朝廷军饷越来越迟越发越少,大家都勒紧腰带,半饱不饿地混日子。
凭什么南阳军就这般雄壮威武一看就没吃过苦头?
传闻南阳郡是北地明珠,富庶繁华,粮食充足,看来半点不假啊!
在守城官兵们艳羡嫉妒的目光中,于崇坦然率兵带粮队进了城门。街边来瞧热闹的百姓稀稀拉拉,目中都绽出希冀热切的光芒。
有粮食来了。
他们能继续活下去了。
不知是谁先跪下了,一边哭一边磕头,一时却不知要谢谁。
于崇目光一掠,忽然高声道:“这是南阳郡主献给朝廷的粮食,送到燕郡来。大家不用怕,以后不会饿肚子了。”
原来又是南阳郡主送来的粮食啊!
百姓们红着眼,喊着郡主千岁。
对整日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百姓来说,每一口粮食都很珍贵,都在救他们的命。他们不在意郡主是男子还是女子,不知道南阳郡主什么模样,只知道是南阳郡主的粮食救活了他们。
于崇看着百姓们狂热呼喊郡主,心里很是满意。
郡主献出了那么多粮食,扬一扬美名也是应有之义。
一个时辰后,送粮的队伍终于到了燕郡的郡守府外。
已有数人在郡守府门外等候。
为首的是一个十几岁的英俊少年。少年目光锐利气度不凡,正是朝廷钦差天子舍人安国公府的小公爷郑宸。
郑小公爷左侧,是兵部焦郎中,也是副钦差。另一侧面色憔悴的五旬男子则是燕郡的刘郡守。
于崇下马上前,拱手行礼:“末将是南阳军主将于崇,奉郡主之命前来送粮。”
好一个奉郡主之命。
郑宸没出声,一旁的焦郎中忍不住道:“南阳军是朝廷驻军,于将军是朝廷的武将,可不是南阳郡主私滨河。便是奉令送粮,奉的也是朝廷之命。于将军可别说错了。”
于崇不卑不亢地应道:“焦郎中远在燕郡,怕是还不知道。几日前,皇上下了一道圣旨,言明南阳驻军以后听从南阳郡主号令差遣。”
焦郎中一惊,迅疾看向郑宸。
郑宸消息当然比焦郎中灵通,五天前就知道此事了。
知道又能如何?
南阳郡出粮食出力,解了朝廷燃眉之急缺粮之困。趁机提一两个不算太过分的要求,太和帝焉能不应?
南阳亲卫营是姜韶华的,南阳驻军从三年前开始,也成了姜韶华囊中之物。现在只是过了明路而已。
王丞相没吭声,兵部也没反对,这件事,就这么顺顺当当地成了。
刘郡守顾不得这些,急急说道:“闲话慢慢再叙,还是先接收粮食吧!”
……
第360章 送粮(二)
没错,接收粮食是眼下的头等大事。
郑宸和焦郎中也不再多言,各自点头。刘郡守亲自上前去接收粮食。看着蜿蜒绵长几乎看不到尽头的运粮车队,刘郡守的眼角忽然湿润了。
前两年的旱灾,对燕郡的影响不算太重。没曾想,今年又起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如暴风般卷过燕郡,将地里的粮食田边的野菜啃了个精光,甚至树皮树叶叶都被啃空了。
百姓们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留下来活下来的百姓只有两成左右。偌大的燕郡,就剩不到两万人……实在是太惨了。
朝廷派了钦差来,南阳郡送了粮食来,勉强稳住了燕郡。新的一茬粮食已经补种下去,不过,要等粮食有收成,还得再熬三四个月。这几个月里,百姓想活命,就得靠眼前这一批粮食了。
幸亏燕郡是第一个报蝗灾的,朝廷应对又算及时,为了树立表率,朝廷无论如何要保住燕郡。所以,送来的粮食颇为及时。
这一刻,刘郡守无比庆幸,对传闻中那位素未谋面的南阳郡主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北方粮价飞涨,便是官府努力抑制,也涨了三倍。一斗粮食就能买一个成年男丁。
南阳郡献粮给朝廷,二话不说送了三万石的粮食来。这可是真正的救命粮了。
刘郡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郑重拱手道谢:“于将军远道送粮而来,救我燕郡百姓于水火,我代燕郡所有百姓,谢过于将军。”
刘郡守今年五旬,头发已经全白了,满面疲惫愁苦。
燕郡经此劫难,没个十年二十年,都缓不过来。刘郡守的官途,也彻底完了。现在朝廷腾不开手来,等过了这一段最艰苦的日子,定会秋后算账。
于崇心里暗叹一声,认真拱手应道:“我奉郡主之命来送粮,不敢言辛苦。这两万石粮食,省着点吃,应该能熬到补种的新粮收成。刘郡守要谢,应该谢朝廷,谢郡主,谢南阳郡那些辛苦种出粮食的百姓来。不必谢我。”
刘郡守道:“我写一封信给郡主,请于将军回程的时候,代我转呈给郡主。”
于崇点头应下。
接下来,运送粮食的车队缓缓驶入郡守府的粮仓处。南阳军的精兵们,一路上难免损伤,能动弹的都来搬运粮食。郡守府里的亲兵们也忙碌起来。
郑宸转头吩咐一声,随行的御林侍卫们也上前搬粮食。
不知是谁不小心,搬粮袋的时候崴了脚,粮袋砸到地上,被划破了,金黄色的玉米粒撒了一地。
就连郑宸看着都觉心痛。在缺粮满目都是饥民的燕郡里待了几个月,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活命粮食。怎么能浪费?
没等郑小公爷下令,立刻有亲卫上前,仔细地将地上洒落的玉米粒都收拾了起来。
半日过后,空荡荡的粮仓都被装满了。
操劳过度的刘郡守,长长舒出一口气,眉眼舒展开来,对郑宸和焦郎中道:“燕郡来了粮食,百姓们都亲眼瞧见了,想来人心也就安稳了。不如过两日就开仓放粮,让百姓们都领些粮食。”
赈济抚民的事,一直都是郑宸在做。
郑宸略一点头:“先让人张贴公告,两日后放粮。还是老规矩,每家每户按着人口发粮食,一人五斤粮。”
五斤粮食,下锅的时候多掺些水,寻些野菜,省着吃够十来天了。
刘郡守领命去安排。
焦郎中低声提醒郑宸:“小公爷,御林侍卫们近来伙食也减薄。趁着朝廷送粮食来,让侍卫们也填饱肚子。”
说起来也是无奈。当日离京来燕郡的时候,为了路途安全,恨不得多带些人手。可这一千御林侍卫,每日要吃饱喝足,消耗的粮食也是个惊人的数字。朝廷远在千里之外,供应无力,也不及时。到后来,不得不挪用赈济抚民的粮食。
就是这样,也有小半个月没吃一顿饱的了。御林军是朝廷最精锐的军队,常年驻守京城守卫皇宫,大多出身将门,或是良家子出身,何曾遭过这样的罪。私下里一片怨言。
郑宸点头应允:“传我号令,从粮仓里先拨粮两千石给御林军。”
新粮当然不难吃,不过,在吃惯了麦粟米豆的御林军们看来,也实在算不得怎么好吃。偶尔吃无所谓,天天吃玉米糊糊啃水煮红薯,看不见油腥,实在难熬得很。
当然了,这也比没吃得强,只能凑合着了。
“将军,我们送来的粮食,他们先紧着御林军了。”亲兵悄然凑过来禀报。
于崇神色不动,淡淡道:“我们的任务是送粮,粮食送到,我们的差事就完成了。接下来怎么用粮,是钦差和刘郡守的事,和我们无关,不要多事。”
那个亲兵跟随于崇多年,是于崇的心腹,应了一声后,又忍不住嘀咕了几句:“郡主献粮给朝廷,朝廷二话不说就都拨来燕郡。这是生怕郑小公爷和御林军大爷们饿着了。”
官场就是这样。
于崇瞥一眼过去,亲兵立刻闭嘴。
当日晚上,郑小公爷亲自设小宴,为于崇接风。
百姓们缺吃少喝,郡守府里当然不缺粮食,饭桌上鸡鸭鱼肉俱全。就这,郑小公爷也觉饭菜粗糙简薄,吃了几口,便搁了筷子。
刘郡守倒是吃得香。于崇常年在军营,和士兵们同吃同住惯了,对吃也不讲究,运筷如飞。
郑宸举杯笑道:“于将军大名,我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更胜闻名。我敬于将军一杯。”
于崇却未举杯,而是端起了茶杯:“郑小公爷请见谅,南阳军营里有不得饮酒的规矩。末将身为主将,不能明知故犯。末将以茶代酒,敬小公爷。”
在宴会上拒绝饮酒,可以看做是武将的操守,也可以理解借这一举动表明态度,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
姜韶华确实好手段,牢牢收拢住了于崇。他想招揽,看来是不太可能了。
郑宸扯了扯嘴角,举杯一饮而尽。
第361章 嫉火
有了南阳郡送来的粮食,燕郡人心迅速安稳。更令人振奋的是,久未下雨的燕郡下了两天的雨。地里蔫头耷脑的青苗,在雨水的浇灌下,骤然焕发出生机。
郑宸身为钦差,偶尔也会去田边地头走一走。雨后他便去转了一回,看着地里挺直翠绿的玉米杆和满地蜿蜒的红薯藤蔓,不由得精神一振:“这就是南阳郡的新粮?”
“是!”刘郡守满面喜悦,伸手抚摸玉米叶,就如摸着心爱的孩子一般:“南阳郡新粮产量极高,一亩田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今年我们燕郡第一年种,又错过天时,是补种的,产量肯定没那么高。等熬过今年,明年就按着天时耕种。”
郑宸沉默片刻,问出了心头萦绕许久的问题:“南阳郡的新粮,到底是谁种出来的?”
姜韶华去年在奏折里称南阳郡种出了产量高的新粮。至于这新粮的粮种来自何处,是谁培育出来的,却避开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