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恶女,只想造反 第89章

作者:闫桔 标签: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爽文 穿越重生

  鲁正男点头,却忍不住道:“可是大父醉心农学,你难道就忍心把毕生所学埋没在鲁家庄吗?”

  鲁东荣淡淡道:“谈不上醉心,不过是兴致使然罢了。”

  鲁正男:“孙儿却想把鲁家的种子撒出去,而不是藏在鲁家庄。”

  听到这话,鲁东荣微微蹙眉,“阿奴想走出去?”

  鲁正男摇头,又点头,“二叔在朝廷,纵使他知道上头腐败,可是仍旧一心向阳。

  “孙儿想像他那般,就如九娘子所言,哪怕大厦将倾,但地方上的老百姓也总得种地求存。

  “大父送种粮与村民,而不收酬劳,这便是善,亦是德。

  “孙儿想承你的志,把这份善与德传播出去,甚至走得更远。孙儿不求能有多大的出息,只想在年轻时也像大父那般去试一试,走一走。

  “只要大父准允,孙儿答应你,不会出盛县,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尽父亲未尽下的孝道。”

  他说得诚恳,可见是有被陈皎说动了的。

  鲁东荣看着那张跟长子相似的面庞,忽地伸手拍了拍他的脸,“翅膀硬了,想飞了。”

  “大父……”

  “休要再提。”

  鲁正男露出几分无奈。

  另一边的陈皎看到家奴从后山运送一车车杂物过来,颇觉好奇。

  家奴怕熏到她,忙上前道:“九娘子且避一避,这些污秽恐熏到你。”

  陈皎好奇问:“车里装的是什么?”

  家奴回答道:“是鸟粪,从后山刨来的。”又道,“后山鸟雀多,早前有许多白鹭筑巢,林子里积下许多鸟粪,每年庄子里都会去清理两三次,用来沤肥改良土地。”

  陈皎“哦”了一声,愈发觉得鲁家人有点能耐。

  稍后鲁正男过来,见到陈皎就跟见到猫似的躲开了。陈皎忙追了上去,问道:“鲁郎君可有被训?”

  鲁正男顿身向她行礼,尴尬道:“不曾。”

  陈皎才不信,只问道:“我方才见家奴从后山拉鸟粪过来,他说要沤肥改良土地,是怎么个改法,可否说来我听听?”

  鲁正男还有些尴尬,陈皎道:“不提先前的事,我就问问若遇到贫瘠的土壤,要如何改良。”

  鲁正男这才跟她讲解鲁东荣对土壤改良累积下来的方法。一种是堆肥改良,还有灌溉洗盐,以及“和土”等,让陈皎长了不少见识。

  众所周知,古代粮食产量不高,一来因为种子,二来不像现代有化学肥料追肥。但一代又一代会累积经验进行摸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耕作理解。

  陈皎佩服把任何事做到极致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也会发问,鲁正男皆耐心解答。

  待到曹士安抵达鲁家庄,陈皎私下问他是不是故意把她引到盛县来的。

  曹士安倒也没有否认,只道:“老夫只是碰碰运气,毕竟在州府里,农学这块不受重视。可是民以食为天,惠州若要求稳定,粮食极其重要。”

  陈皎指了指他,啐道:“老狐狸。”

  曹士安不好意思赔礼,甩锅道:“这其实是吴都官出的主意,他说九娘子是个有大局观的人,老夫心中一合计,便引荐九娘子先来盛县看一看。”

  陈皎道:“这地方甚好,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妥妥的世外桃源。”

  曹士安夸赞道:“也得是当地的官绅有把老百姓放到心上。

  “这些日我们几人细查过衙门里的档案,治安上鸡毛蒜皮的牵扯多,大案没有。

  “衙门里的账目收支也事无巨细,未曾发现异常之处,初步来看是没发现什么问题的,至于实际如何,还得九娘子走访。”

  陈皎点头,“辛苦诸位了。”顿了顿,“我也仔细看过鲁家庄的情形,鲁家人精通农学,倘若把盛县做成种粮地,把优粮带到其他郡,发放给老百姓,只要天灾人祸少,那以后咱们惠州的粮食肯定能大大增益。”

  曹士安点头,“老夫亦是这个想法。”

  陈皎高兴道:“我跟鲁公提过,那老儿脾气怪,不愿意把孙子鲁正男放出去,你曹老来了,说服祖孙就靠你磨嘴皮子了。”

  曹士安欣慰道:“九娘子只要愿意扶持农学,老夫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陈皎:“我书信与父亲,就算州府里不愿意拨款,我私下出钱银给鲁家做,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

  曹士安忙起身行大礼,“惠州百姓能遇到九娘子深明大义,何愁不能图强。”

  陈皎上前虚扶,“咱们都是盼着惠州好啊,我盼着惠州各处都能像鲁家庄这般祥和安宁,没有那么多纷争动乱。”

  两人就农学事宜一番商讨,都有心把这事给做起来。

  陈皎深知其中的重要性,如果要把惠州的粮食产量提高,排除天灾人祸外,需得优良种子和技术指导。

  她觉得盛县有这个条件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当地的父母官有把老百姓放到心上,鲁家也有种粮改革的基础,只要钱到位,假以时日,多半能萌芽生根。

  陈皎摩拳擦掌,把说服鲁家人的差事交给曹士安,自己则先行回去。

  因为她还要走访乡邻。

  离开鲁家那天他们摘了些梨带走,路上胡宴问道:“接下来九娘子打算去往何处?”

  陈皎眺望远方山峦,“到其他村逛逛。”

  她反正是不想回官舍的,琢磨着什么时候到法华寺提钱银出来把官舍整修一下。

  接下来的几日他们都穿梭在山间乡野,走访当地村民,视察民情,并未听到不平之事。

  这期间带来的那些官兵全都下乡去帮村民们收割水稻去了,这是陈皎怎么都没料到的。

  农忙时节衙门不忙的时候差役们也会下乡帮忙,宋青闲着没事,便分组让官兵们跟着去收割水稻。

  起初郭县令还怕他们生事,不曾想宋青的觉悟可比胡宴高得多,硬是把下面的兵蛋子们训得服帖。

  当兵的个个都年轻力壮,干活有力气,一些家中缺劳力的村民可高兴坏了,会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款待他们的辛劳。

  陈皎几人回来得知宋青他们下乡割水稻诧异不已,周宝雨主动邀功,说道:

  “小的家中贫困,每每农忙时家里人忙得脚不沾地,听到郭县令说起秋收,便同宋都伯提了一嘴。不曾想他上了心,带兵下乡秋收,说九娘子回来,定要夸赞。”

  陈皎笑眯了眼,当即拍了胡宴一掌,“学着点!”

  胡宴撇嘴,埋汰道:“宋青最会拍马屁。”

  陈皎踹了他一脚,“还不服气呢。”

  胡宴咧嘴笑。

  郭县令亲自把他们引到乡下去,称赞连连,说从官以来是第一次遇到这样随和的兵。

  陈皎很是欣慰,道:“兵,从民中来,他们的妻儿老母就跟盛县的百姓一样,倘若今日那些百姓能得他们尊重,日后他们家乡的妻儿老母同样也能得其他士兵的尊重。

  “有道是军民一家亲,兵护民,民养兵,咱们惠州的兵就要比其他地方的兵不一样,有人情味,有道义,有尊严,而不是像土匪一般遭人唾骂敌视。”

  郭县令点头道:“听九娘子一言,我心甚慰。”

  陈皎:“也得是郭县令宅心仁厚,愿意做盛县的好官,你这样有骨气的人,不该如此穷困潦倒。”

  郭县令道:“今日能得九娘子佳赞,郭某也算是值了。”

  陈皎:“此次我去鲁家庄,有一个想法,等曹主记回来了再跟你商量商量。”

  郭县令:“???”

  陈皎没再多提。

  沿途去到乡下,稻田里已经收割得差不多了。

  当地的老百姓之所以要比其他地方的日子过得好些,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少土地多,再加之管理有序,不存在官绅勾结欺压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勉强还是能得温饱。

  这边可比魏县好多了,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不过商户也少得多,经济没有魏县发达,多数自给自足。

  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还不错。

  盛县两个乡,也不过一千户,人烟稀散,陈皎他们抵达西河村时,该村的水稻已经收割到了尾声。

  宋青见他们到来,颇觉欢喜,这些日官兵们个个都晒得黑,却干劲大,因为村里的伙食比衙门给的好多了。

  干活需要耗费体力,村民会主动拿好菜招待。

  胡宴调侃他,埋汰道:“合着你小子是下乡来打牙祭的。”

  众人皆笑了起来。

  陈皎问起官兵们的情况,宋青一一作答,让她放心,无人敢生事。

  她对宋青的印象极好,觉得这小子会来事儿,当即又问起郭县令,秋收后交公粮要不要官兵们帮衬送粮。

  郭县令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陈皎:“来都来了,他们有的是力气,不用白不用。”又道,“你们这儿的路不好走,交公粮老百姓也不容易,让他们帮忙挑担子也好。”

  郭县令开怀道:“那得感谢九娘子体恤民情。”

  陈皎心情也好,同宋青道:“你告诉底下的官兵们,待大伙把盛县的粮税收了,我给他们买猪买羊打打牙祭。”

  宋青笑道:“那敢情好!”

  秋收的喜悦弥漫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趁着日头好,家家户户都忙着晒谷。

  有些稻还要晚些才能收割,这会儿还泛着青,也有农户种籼稻,也就是糯米。

  因着地势陡,梯田蜿蜒而下,累积着祖辈留下来的智慧。

  陈皎站在田埂上,望着周边层层叠叠的山峦,爱极了这片养育着祖辈的自然风光。

  她背着手与郭县令慢步在乡间小路,说道:“民以食为天,盛县的土地算不得肥沃,老百姓能过上这般日子,可见辛劳。”

  郭县令:“论起肥沃,还得是蜀地,天下粮仓。”

  陈皎点头,惠州才只有十郡,想要成为真正的诸侯霸主,任重道远。

  接下来官兵们分成两路,一些配合衙门收公粮,一些则继续帮村民们收割水稻。

  马春不太明白她为何把时间耗在盛县。按说这边没有清查出什么来,应该继续下一县才是,陈皎却颇费心思在这里逗留。

  这回胡宴倒是长了脑子的,说道:“咱们这些兵在盛县之举,日后说起来,谁还不夸赞九娘子体恤民情,军民一家亲呢?”

  马春好奇问:“这有何用处?”又道,“大郎君也带人去其他郡清查抢功了,我们断不能落后于他。”

  胡宴得意道:“这就是你眼皮子浅。”

  马春:“???”

  胡宴:“不信你等着瞧,看往后谁的口碑好。

  “跟着九娘子混的兵,只要别乱来,私下还有额外补贴,谁不乐意?不仅如此,百姓还交口称赞,谁不想要点好名声?

上一篇:御膳厨娘有读心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