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倾碧悠然
当然了,杨招娣自己拎得清,去了两回后,再也不去了。
至于三儿媳,那汪家……不提也罢。
周母还是执意进了厨房给儿子煮了一碗鸡蛋汤。
周大南追进去烧火,不知道是不是烟太大,他眼角的泪水一直没干过。
“娘,儿子不孝。”
周母有些心酸,却没有多难受,在家里点豆腐之前,她确实会为了大儿子成亲以后不怎么回家而难受,夜里偷偷哭了不止一回。
但如今家中境遇不同,二儿子每个月给他们夫妻俩各开一两银子的工钱……夫妻俩在家吃住,从头到脚的衣裳有二媳妇和女儿安排。
手里有银,两个孩子孝顺,周母对大儿子的期盼也不如原来那么深。
不回来也没什么。
“你自己过得好,过得自在就行。”
可问题是周大南过得不自在!
第155章 天降的媳妇不好娶
大晚上的, 周大楠想要说一些自己在岳家的不自在,看到母亲打呵欠,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吃了一碗面糊糊,周大南去睡了。
没睡多久, 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 周大南起身, 看到院子里亮如白昼, 点了好几个火把。一家子都在忙碌, 甚至隔壁两个堂嫂也在。
这是开始点豆腐了?
周大南睡不住了, 披衣起身,也到院子里帮忙,如今拉磨有毛驴代劳。周家父子主要负责将磨出来的豆浆放到锅里,添上合适的水,再烧火煮开。
而事实上, 常年下地干活的女人也能干。
生豆浆煮开后用纱布滤豆渣,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点豆腐。
周大喜看到哥哥起身帮忙,还挺高兴,可是点豆浆时哥哥还坐在火前,他一手端着卤水,面色有些尴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他也一样。老三明明是把这点豆腐的手艺教给他了, 自从三弟离开后, 控火的人就变成了他爹。
让周大喜把这手艺教给大哥……除非三弟亲自开口。
“大哥,天还早着呢, 你回去睡吧。”
听话听音,周大南在馄饨摊子上迎来送往,也习惯了猜测客人的想法。听到二弟这话,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尴尬地起身:“你……我去外头帮忙。”
语罢,飞快跑了。
他一点不拖拉,倒让周大喜颇不好意思。
温云起没有帮忙点豆腐,等他起床,外面天已大亮。
周家人早饭都是怎么简单怎么来,但相比以前种地为生,现在做的早饭要好吃很多,今儿是熬了一锅黄米粥,粥香浓郁,米汤粘稠。大概是因为外头干活的儿子们都回来了,周母还特意炒了一盆肉酱。
肉酱放在粥里,让人胃口大开。
周家做饭和点豆腐不在一个厨房,温云起吃早饭时,其他人都已经吃过,他盛了粥,坐在厨房外的屋檐下慢慢喝着。
周大南凑了过来:“三弟,家里每日卖这么多豆腐,大概能赚多少?”
温云起随口道:“一两多吧。”
身边沉默下来,温云起扭头,看见周大南面色复杂。
此时的周大南心里确实挺复杂,别看馄饨摊子上整日都有客人,遇上饭点,一家四人忙得脚不沾地。实则十来文一碗的馄饨,他站在锅旁煮一天,一家子除开本钱,也就赚个七八百文。
一天能攒上近一两银子,这速度怎么说都不慢,也正因为赚得多,他才不舍得在逢年过节时丢下摊子回家团聚。
可周大喜在家里都能赚一两多,周大南倒吸一口气:“那爹娘就白帮他干活?咱们兄弟三个,凭什么只帮他一人?再说,我还是老大,是家中长子……”
他情绪激动,扭头看到三弟还是如常喝粥,面色冷淡,终于理智回归:“三弟,大喜这生意半夜就要起来忙活,万一把爹娘的身子给累垮了,又是我们的事。”
周父今年也才四十左右,正直壮年,遇上秋收,他扛的粮食,周大南都不一定能扛得动。
温云起随口道:“点豆腐又不累,你也看到了,最累就是搬豆子和搬豆浆,豆浆是放在桶里的,就和挑水差不多,女人都能干得下来。爹娘多是在烧火打杂,至于熬夜……他们中午之前就收工,下午有补眠。”
豆腐坊做顺了后,点豆腐真的特别快。午时左右就开始清洗所有的东西,也不是需要所有人清洗,有两个堂嫂在,周母和杨招娣多是去厨房做饭。不到未时,大家就已经能吃完午饭躺上床歇息。
周大南不是觉得爹娘辛苦,而是认为他们不该帮兄弟三人之中的某一个儿子,眼看弟弟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强调:“爹娘帮大喜,你不介意?”
“不介意啊。”温云起一乐,“他们拿了工钱的,一个月一两呢。我看爹娘身子骨硬朗,干上个一两年就能有十几两银子傍身,这也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嘛,平时的零嘴自己就没了,生了病后自己就能看大夫。只要不是大病,都不用我们出钱。”
周大南傻眼了:“工钱?”
他以为爹娘是白干,纯帮忙来着。
温云起能够猜到他的想法,做吃食生意的人,每一碗馄饨都要卖到铜板,看似每日收入不错,实则人会越来越斤斤计较,干的每一点活,付出的每一点心思和力气,都在心里明码标价。属于自己的利益,绝不允许旁人染指。
此时周大南没说话,心里盘算开了,两个堂嫂在此帮忙,肯定不是白干,豆腐坊爹娘又拿了工钱……花销这么大,周大喜一天还能赚一两,那这里头的毛利比他辛辛苦苦煮馄饨要多太多了。
温云起喝完了粥,进了厨房后顺便把自己的碗唰了,然后又去发豆芽的屋子里细瞧一番,嘱咐了周大玉几句。
周大玉手里抓着水瓢,听得特别认真,见兄长要走,忙问:“三哥今日要回城?”
温云起颔首:“铺子离不开人,你三嫂那边,我还得想法子让他爹娘答应婚事呢。”
说起来都是正事,周大玉即便心里不舍,到底也没挽留:“那……有消息了就赶紧派人传信回来。”
等到温云起再次出门,周老爷子和周老太太都过来了,这会儿正在院子里和周大南说话。
原先所有的儿孙之中,最能干的就是周大南,如今嘛,周大喜和周大椿后来居上。
当然了,老人家疼儿孙,不是因谁更能干,两人特意过来,是之前已有大半年没见过面。
周大南对祖父祖母特别恭敬。
周老爷子并非不知道孙子不是回不来,而是不想回。但话说回来了,孙子在外头也没做坏事,每日早出晚归的,也挺辛苦……就是不大孝顺。二儿子夫妻俩指望这孩子养老,怕是指望不上。
好在二房其他的孙子孝顺,周老爷子心里门清,嘴上嘱咐:“你难得回来一趟,在家多住两日,以后有空,多回来看看你爹娘。”
周大南嗯嗯啊啊,都答应了下来。
周老爷子听到发豆芽的屋子有开门声,下意识抬眼望去,看到温云起时,脸上笑容绽开,皱纹都深了些。
“小三回来了?”
这家里对周大椿的称呼乱七八糟,老三小三幺儿大椿,想起什么喊什么。
温云起上前扶住了老爷子:“别老站着,坐下说话。昨儿回来得急,只带了一些白玉糕,一会儿大玉给你们送过去,别舍不得吃,该吃吃该喝喝……”说到这里,压低声音,“我给打了一斤梨花白。”
“乱花银子!”老爷子好酒,可酒是粮食酿的,价钱很不便宜,家里人都不太舍得买。他嘴上训斥,眼神里却满是笑意。
周大南傻了眼。原先他们这边的三兄弟里,二老明显更喜欢他一些,现在完全变了!
温云起已经道:“两个堂哥要是无事,今儿跟我一起进城吧。不保证让他们大富大贵,跟着我还是要比在码头上赚得多点。”
之前周家两位堂兄就想跟温云起一起进城,只是不巧得很,他们的外祖母病情加重,说是要熬不过去,两人只好在家等着。
等了这些天,老人没去,身子好转了,又能下地行走。且有得熬呢。
“我去跟他们说。”周老太太转身就走。
温云起又询问周大南:“大哥走吗?”
周大南不太想走了。
他忽然发现,即便豆腐坊忙忙碌碌,那也是一家人在一起,时不时就闲聊几句,气氛和乐。
既赚得到银子,人也轻松,活得也高兴。
“我难得回来,还是在家陪陪爹娘。昨儿……你们走了以后,我和你嫂嫂大吵一架。这次确实是她的错,如果她不来道歉,我不会原谅她。”
这不是借口,他昨日没回去,往老家走,就是想告诉刘家人他在生气!
刘家的馄饨摊子很忙,少一个人,就要少做好多生意。他相信,最多两三日,刘氏一定会来。
原本他还打算等上三天,三天后刘家人还不来,他就自己回去。
结果回家看到自家院子里这热火朝天的情形,得知自己弟弟每月能赚那么多的银子,他心中更有了几分底气。刘家人不来,他还不去了呢。
周老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奇询问:“为什么吵?”
周大南不好意思说,刘家怠慢他的弟弟妹妹,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刘家人看不起周家,甚至是看不起他,也证明他压不住自己的妻子。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了马车停下的动静。
这倒也正常,就周大南在厨房门口坐的这么一会儿,已经来了三位买豆腐的。
他们一买就是百斤,主要是拿去镇上和周边的村子里卖。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周大喜只管点豆腐,不用去外头卖,杨招娣一开始还觉得在外卖豆腐赚得不错,后来把孩子折腾病了,便老老实实在家帮忙。而且,夫妻俩一个月下来,挣得真不老少,没必要再出去风吹日晒。
夫妻之间吵架不好,拿到外人面前来说,几人不约而同住了口,因此,当刘氏推开门,就看到院子里杵了好几个人,还都沉默着看她。
看到刘氏出现,周大南别开了脸:“你来做甚?”
刘氏已经看到了满满当当的小院和忙碌的厨房:“这这这……生意做得挺大啊。”
周大南冷哼一声:“你到底来做什么的?有话直说,反正,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六年来,你们家从来就没看得起我,连带的也看不起我的家人。”
“你要回家,不能说一声吗?”刘氏确实怠慢了小叔子和小姑子,可这是一回事,被婆家的长辈得知又是另一回事。
“一整晚没回来,我还以为你被狼叼走了呢。没良心的东西,我要是看不上你,也不会大早上的跑这么远来寻人。”
刘氏开始哭,嘤嘤嘤的,哭到泣不成声。
周母是个和善的人,忙上前去劝解。
温云起有些无语,不过,从夫妻俩给儿女定的这些婚事就看得出,他们对儿女过于纵容了些。
不提周大南这门婚事如何,周大喜那岳家一张嘴就要二十两银子的聘礼,他们竟然也答应了下来,更别提周大椿那荒唐的亲事,唯一的女儿也没能寻得良人。
那边刘氏抱着婆婆的胳膊,哭诉自己的辛苦。
在她看来,一家四口这样辛苦,最后赚来的银子都会落到她两个女儿手中。也就是说,最后是周家的子孙得了利。
如此算来,他们一家子都是在为周家干活。
“我爹娘一年做不到一身新衣,都是想把银子留给孩子……昨儿三弟和小妹到摊子上,当时有客人在,我忙不过来,大南冲我好一通发作,怪我们家没有待客之道。可是,爹娘这样辛苦,说到底也是为了我们夫妻,他骂我可以,还给我爹娘甩脸子……太过分了,我刘家是上辈子欠了他,这辈子来还债的吗?”
周大南也正是听了她的这番道理,所以才起早贪黑拼了命的干,回家探望爹娘都觉得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