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55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锦娘这边算是亲事定下了,她也松了一口气,这个月算是忙疯了,除了文绣院的衣裳,还有店铺里的工钱差不多赚了二十贯,这个月赚了五十五贯,六贯交赊贷,还有四十九贯,一贯照例开工钱,生活开销两贯,还有四十六贯全部存下了。

  但是过了中秋到重阳之后的一个月,生意就极淡了,一个月不过十六贯,但锦娘也有更多的功夫把被面绣出来了,在夏天花十贯买的西夏的羊毛礼佛毯,还有三贯买的毛衣、毛裤、毛袜等等,到了冬日却是好东西了。

  礼佛毯可以做坐垫,还有榻上做垫子,还很舒服。

  至于她夏天穿过的衣裳,都让阿盈洗好,薰香,熨烫好之后用箱笼装上。到时候送箱笼过去,这一箱做模特的衣裳都尽够了,全是夏天穿的。

  到了十月,生意稍微回暖一点了,这得意于锦娘的坚守,除了不得已的情况,她是每日从早到晚都把店开着的。

  不像有些住在绣巷的尼姑们,她们多是没有铺面,只能在相国寺开放的时候去卖一些领抹翠花。

  十月一日是暖炉会,北宋的民俗,家家户户都要开始烤火取暖,宴饮。

  小户人家不过是吃饭多添几个菜,大户人家则是族人聚在一处说话,蒋氏的丈夫这次放了外任,她正好回了娘家,才知晓蒋六夫人竟然真的和锦娘订亲了。

  “六嫂真的是不成名堂了,竟然和那商贾结亲。”蒋氏道。

  蒋大舅母倒是不想说妯娌的不是,只道:“姑太太,莫说是十六郎要娶商户女了,便是十三郎之妻还不是家中开香料铺的,这些事儿她们自个儿觉得好就行了。”

  蒋氏皱眉:“话虽如此,十三郎不学无术,十六郎如今却是才识极好的。”

  在一旁的香茗听到了却是心中一喜,很是庆幸,预备了两匹缎子,一副银三事,两朵绢花做贺礼,没办法,如今周家也不是以前的周家了,蒋氏的手比之前紧多了。就连四姑娘的亲事,家中顶多能出个三千贯,其中老太太那里还拿了五百贯出来,还另外找二房拿了五百贯。

  锦娘收到香茗的贺礼自是很感动,她常常是未雨绸缪,在十月开始就得寻几张皮子了,之前穿棉袄,棉袄里面多放绵和乱麻,臃肿极了,得穿好几层。这让在现代穿羽绒服穿习惯的她,每次冬天都觉得路都走不动了。

  因此看十月还赚了二十六贯,又把被面绣完,嫁衣做了一半了,她就早起去了大相国寺,花三贯买了一张羊皮,做了一件裘袄,还把多余的做了一顶羔羊暖风帽子。

  阿盈去帽子店看过,不禁道:“他们卖一顶羔羊帽子要十贯呢。”

  “什么东西稍微弄好看点,都卖的贵。”锦娘把外面用了山茶如意纹的布,还用了印金制法,再缝在帽子上,这顶准备作为冬至节礼送给蒋羡。

  也因为锦娘穿的轻便,样式好看,还有皮货商找上门要合作,送了几样皮子给她,当然能穿的起裘衣的人不多,冬至之前也不过两个人做。

  冬至之前,蒋家让媒人过来下彩礼,送了五百贯过来,又约定明年三月二十八成婚。之后冬至又送了两套织锦的衣裳过来,锦是很贵的,一般的人都穿不起锦,在锦娘这里做衣裳的能穿锦袍的寥寥几人,只有官宦人家或者富商大贾才行。

  锦娘这边则回了一顶风暖帽,一件牙色素缎长袄、两条印金勒帛、一件蓝地仙鹤纹锦旋袄。这仙鹤纹锦一两重就一百零八文,一匹十六两,锦娘只裁了几尺做短一些的旋袄,再在领抹上绣了灵芝纹。

  这衣裳是先送到蒋夫人那里,蒋六夫人正在屋里咳嗽,方妈妈喜道:“魏娘子的手艺是真好,也不枉您把家里的云锦拿出来做衣裳送过去。”

  蒋六夫人喝了一口热茶,才缓缓笑道:“是啊,八郎媳妇背地里还埋怨我疼小儿子,也不想想,当年我家送聘礼过去,她家陪送的什么破铜烂铁,还把我送去的财礼全部置办了田亩,当成自己的嫁妆陪送过来。可这魏氏不同,人家几千贯的嫁妆进门,我送两套织锦的衣裳过去,人家就送印金、锦袄过来。去,把这些送到十六郎那边去。”

  方妈妈立马送到蒋羡那里,此时他正在写字,他的字姿媚妍美,笔触很轻盈,宛若游龙一般。

  见到锦娘送来的衣裳,蒋羡立马上身试了试,尤其是风帽,戴在头上,比他之前那顶帽子要好看多了。

  刘豆儿笑道:“哥儿正说那帽子不好,总是塌着头发,如今这风帽做的倒是很巧。”

  “那是,你也不看是谁做的。”蒋羡很是高兴。

  定亲之后,男女二人是不能相见的,蒋羡就是想去甜水巷也去不了了,都得通过两个媒人传递消息。

  锦娘乍然多了这五百贯,有一股冲动把赊贷全部还了算了,但觉得还是不能这样,这是蒋家给的银钱,她若是全部还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强,人家又会怎么想自己呢。

  更何况婚后还不知道如何,现在这些钱都得先放好,反正她自己还能挣钱。

  冬至之后,天气异常的冷,锦娘给弟弟缝了一件猪皮的皮衣让爹送去书院御寒,没办法,上次让她娘趁着天热,这些便宜卖的时候买一些,她娘非不买。

  好在她爹娘早上在店里干的热火朝天,中午回来就能烤火御寒,这些柴和炭火,锦娘是提前备足了的。

  门帘直接用毡子挡着,锦娘正把之前做冬装的册子找出来,这么冷的天,做冬衣的人肯定会多,若是可以,她宁可少赚些这个钱,否则天冷,不少人衣不蔽体,肯定会冻死的都说不定。

  只是没想到荣娘这个时候跑过来了,她进来店里之后,因为里面暖和,忍不住打了个喷嚏,手上倒是牵着两个儿子过来。

  “锦娘,我方才去接了莹娘家里,路上冻的实在是受不了了,来这里暖和暖和。”荣娘打了个哆嗦。

  锦娘连忙让阿盈上热茶,“你们吃点热茶吧,今日要不然就在我们家里歇下,扬哥儿不在家,正好两个小子去他房里睡,你跟我睡。”

  她也是好心留人,否则这么大的雪出事儿了可不好。

  荣娘自己倒是想走,但是想起方才在车上的场景,还是同意留下,只打发车夫回去跟冯胜说一声。

  一切妥当后,荣娘看向锦娘:“你怎么穿的这么轻薄,不冷吗?”

  锦娘还未说话,阿盈就道:“我们娘子穿的是羊绒做的袄儿,肯定是不冷的,就是熬到二更都不冷。”

  荣娘想起她自己最冷的时候,也不过是在衣裳里多充一些绵和乱麻进去,冯胜最贵的衣裳也不过一件纸裘,锦娘现在越来越奢侈了,再去后面看罗玉娥还是穿的旧棉袄。

  她不免道:“怎么锦娘没跟您也做一件裘袄?”

  “那东西可贵,锦娘自己给自己置办嫁妆,本来我们就什么都没出,哪能要这个。”为何他们和女儿相处的很融洽,就是因为大家把钱的事情说清楚,便是连臭水巷的赁钱,锦娘让她们先拿着给扬哥儿读书,又请下人帮忙做饭洗衣服,嫁妆她们夫妇拿了二十贯出来,其余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

  气的荣娘带着孩子还是回家去了,锦娘这里没想到天冷还有人上门要做冬衣,见锦娘这里工价还是未变,不禁道:“多谢魏娘子了。”

  “没事儿。”锦娘看着天冷,就买了不少绵放着,如今正好用的上。

  她总觉得在古代能穿暖吃饱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是最大的福报,因为这是个一场风寒就会夺去人家性命的时代。

  果不其然,荣娘并不认同她,结果那天大雪回去之后她和两个孩子都冻着了,尤其是小儿子身体更差,竟然得了严重的风寒。

  即便冯胜是大夫,回去之后救治了七八日,却还是咳嗽,冯胜认为只是咳嗽没什么,还是可以读书,荣娘却觉得就是把孩子送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所以孩子生病,坚决不同意。

  两人为了孩子又大吵一架。

  倒是蒋羡冬日坐轿子到樊楼,等蒋羡进来时,众人已经热闹上了,见他退下鸦青色暗纹番西花的披风,露出蓝地仙鹤纹锦旋袄,配着同色的百迭裙,中间系着印金的勒帛,头上的风暖帽也是泥金的。

  这里面坐的都是世家子弟,别看漫不经心,其实都留心着呢,有人暗道都说蒋十六这小子结了一门好亲,如今看果然如此,人显得更飘逸出众了几分,尤其是风帽倒是比他们的毡帽看似轻便暖和多了。

  甚至蒋羡取下来的时候,头发丝儿都没怎么乱。

  有人就问道:“这风帽倒是极好,不似我的,总是压着头发。不知在哪儿做的?”

  蒋羡在心里暗道:“我娘子做的。”

第57章

  “好, 做貉袖是吧,我记下了。”锦娘又记下一笔。

  这是冬月的最后一日了,这个月挣了四十贯, 从去年腊月开张到今年快腊月了, 总共挣了四百五十八贯,除去还赊贷的七十二贯,还有嫁妆一百贯, 买下人生活开销下人的月钱一共花了六十贯, 还剩两百二十六贯,加上之前手里一百多贯的本钱, 一共也有三百二十多贯。

  也就是离出嫁还要赚一百八十贯才行,满打满算还有四个月。

  这一百八十贯既是压力, 也是动力。

  晚上, 阿盈备了洗脚水端过来道:“姑娘, 您可知道前面那个沈婆被冻死了。”

  “沈婆?就是那个很擅长苏绣的那位吗?”锦娘有点印象,因为有人悄悄告诉她,当年就是沈婆在行首那里举报的她。

  阿盈点头:“是啊, 她就是抠门儿。火盆不点, 只穿缊袄,明明赚的不少,连件像样的袄儿也不做,听说晚上做到三更半夜,上床躺着就那么去了。”

  唉, 遍身绮罗者, 不是养蚕人。

  “不管别人了,你们几个都要留心保暖。”她以前在周家的旧袄分了一件给阿盈,又分了一件给橘香, 就是怕她们生病了。

  阿盈笑道:“您就放心吧,今年我一个喷嚏都没打过。”

  锦娘梳洗完,又仔仔细细的涂抹茉莉膏子,天天在炭盆前做绣件,皮肤太干了,得好好地护肤才行。

  阿盈把水倒了,两人在一处睡,她有些睡不着,又问锦娘:“姑娘,依奴婢看,姑娘的这些姊妹亲戚一个也靠不上,家中老爷太太虽好,但他们恐怕也无力管您。蒋家那边门第又高,还有兄弟几个,日后不知有多少要用钱的地方”

  这话说的当然是为了她好,锦娘笑道:“我知道你为我好,我懂。”

  次日一早起来,准时开了门,就见黄太太过来了,她是要销金领抹,锦娘看了一下:“您这是长褙子,领抹也长一些,六贯。”

  “六贯?”黄太太有些犹豫,因为太贵了。

  锦娘则道:“您不知道我们用的是真正的金箔,而不是那金粉糊弄人,您看这是在最大的金银巷买的金箔。”

  锦娘把金箔拿给她看,那黄太太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她们是做买卖的,好不容易丈夫带她出门去,她怎么都得体面些。

  “嗯,那您过三日来拿就好了。”锦娘如此道。

  黄太太的男人原本是个卖干果的厮波,干了多年,人也能干,夫妇二人开了个铺子,时鲜的东西别人那里没有,她们那里总有。锦娘就喊住她:“您家有没有荸荠?”

  听有生意,黄太太就笑道:“有,就是一盒六十文。”

  “好,那我过几日让人去拿。”锦娘笑道。

  黄太太打趣道:“你们可得快些,有些刁货好些人都抢着要呢。”

  “一定一定。”锦娘对陈小郎看了一眼,陈小郎明白。

  这一年都是他帮着自家小姐打点,也明白些眉眼高低了,人家蒋家的下人都不领月钱,他们都照样每个月三百文月钱领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绒线铺和丝线铺的掌柜今年都提前送了年礼过来,俱是一只鹅,两盒点心,锦娘遂回他们一人一包上等茶叶,蒋家送了不少茶叶来,她们吃也吃不完正好拿去送人。

  装背匠龚头送了三篓鲜果来,他是给所有在他那儿装修的客人送,锦娘遂没有回礼。

  腊八时,荣娘那边送了腊药过来,锦娘则让陈小郎驾车去送了一钵腊八粥去,殊不知陈小郎回来时很气愤。

  “怎么了?”锦娘问道。

  陈小郎道:“冯家给外人送的腊药都是用屠苏袋装着的,外头用五色丝线扎成的‘四金鱼同心’结子或者‘百事吉’的结子,给咱们直接用草纸包着。”

  阿盈也气愤:“是啊,平日里她们总是指指点点的,好像咱们家没她们有钱,什么都没她们做的对,如今看来自己还不是区别对待。”

  蒋家

  许氏看着今年收的租子,两百亩地不过才四百多石的粮食,卖出去两百多石不过一百七十贯,铺子上交来的一年的赁钱一百八十贯,一共三百五十贯。

  这在普通人家的收入算不上少了,但是在蒋家实在是算不上很多,先是赊的细炭,肉和菜还有柴火,还有各处的礼都要周到。

  “今年增了甜水巷的魏家,且与我娘家送一样的,也免得婆婆说我。”许氏道。

  她身边的常伺候的一个婆子一个丫头,丫头是个不爱说话的,婆子姓葛,因自小奶大她的,故而对许氏的利益比许氏自己看的还重,只道:“我看那魏娘子一介商贾娘子,也就生的有几分姿色,做个二房顶天了,如今却登堂入室,还要和您平起平坐的,也难怪十郎君宁可被过继也不愿意回来的。”

  “噤声,此事可是家中逆鳞,若是被人听到,反倒是我说是非了。”许氏摇摇头。

  虽说她也觉得不成体统,但那魏氏若是个大方有钱的,倒也是好事,将来不必与她们争这些三瓜两枣。

  蒋家的礼很快也送过来了,也是一钵子腊八粥,锦娘便回了一钵腊八粥再添了一盒点心过去,陈小郎按照锦娘的吩咐,正对二门的妈妈道:“我们娘子说盒酥饼,里面有芝麻有肉还有梅干菜馅儿的,配着甜腻的腊八粥吃反而解腻。”

  许氏账目还没盘清,就见锦娘那边回了礼,挑眉道:“倒是挺快的。”

  很快半个月过去,锦娘把前面要做的袍褂都赶制出来了,一共赚了二十五贯,过了腊月十五,生意就缓下来了,正好锦娘把嫁衣赶制的差不多了,又开始让阿盈纳鞋底,她糊了几双正红银红的鞋面,到时候做新鞋。

  罗玉娥她们店里也停下来,她正问锦娘要送什么节礼送到蒋家,锦娘道:“我都安排好了,您就歇歇吧,一年到头的,也不容易,正好看扬哥儿要什么,帮他置办一些。今年我这嫁妆不凑手,就不能管家里了。”

  “还要你管什么,本来,我们也没能帮你什么。”

  “您别这么说,您已经尽可能的对我好了。”

  人生在世,有些人就是不太甘心于过于平凡,但这些要承受的,也应该由自己承受。家里人也不欠她什么,反而都很爱她。

  蒋家送过来的年礼是一副猪蹄、两尾鲜鱼、两只烧鸭、一坛桂花酒,锦娘则回送了一盒干桂圆、两篓鲜果、两只鹅、一盒荸荠、一盒枇杷果、一坛遇仙楼的玉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