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129章

作者:李七郎 标签: 天作之合 爽文 市井生活 成长 逆袭 穿越重生

  一字一顿的道:

  “这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我用十二年的青春换来的,我绝不会舍弃它。”

  往事已成空,他们终究还是回不去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两颗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两颗星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纵然彼此偶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便无处寻觅。

  秋风萧瑟的马莲河畔。

  杨卿臣一身戎装,骑在高大黑色西域骏马上,望着千夜远去的辇车。

  沉默不语。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一别,他们此生就如参星和商星一般,一个升起时,另一个落下,此生再难再相见了。

  “千夜,珍重!”

第87章

  “哎!这结果还真是出人预料啊!可我怎么看到这里, 又有点难过,可又觉得也挺好呢!”

  曹家族学里,三姑娘曹韵语气有些感慨的道。

  “我也是!”

  坐在她前面的曹溪闻言, 也一脸赞同的道:

  “之前, 我觉得神仙妹妹最后能和十七郎在一起, 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但是看到这里,才发现,居然还能有另外一种选择, 唔,神仙妹妹成为主政西夏的太后,也很好啊!说不定她以后会成为吕后和窦太后那样的人物, 留名青史哪!”

  曹溪之前还担心两人最后不能在一起, 专门给杨蔓娘写信呢,此刻却觉得自己之前的而想法太天真了, 墨瑾公子的安排反倒最合适。

  曹晴闻言也一脸赞同的附和道:

  “我也觉得,别人终究都是靠不住的,你看当年皇帝和长公主关系那么好, 神仙妹妹还是长公主唯一的女儿, 都被皇帝舅舅送去和亲了,谁又知道她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十二年好不容易到了今时今日的地位,怎么可能再放弃呢, 那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年纪最小的小妹妹曹绵还没有被现实毒打过, 比较感性,有些接受不了这么虐的结果,一脸难过的道:

  “可是, 十七郎对她也是真心的啊,他用半生来等待她,都没有成亲!他少年时候吃了那么多苦,被人那么欺负都没有哭过,但是千夜拒绝了他,他哭了,天哪,看的我好心疼啊。”

  大家虽然理解千夜的选择,但是本来心里就有些遗憾的,听了曹绵的感慨,也忍不住纷纷为两人叹息:

  “额,那倒也是,他们都没错,也都还心悦对方,但是太可惜了,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现在的他们已经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十七郎要受先帝托孤,要为大宋鞠躬尽瘁,神仙妹妹也有自己的志向,只能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结局让我想起之前看墨瑾公子的第一本书,陆逸尘说的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哎,若是时间永远停留在初见之时,该多好啊!”

  “人总要长大的。我倒是觉得,神仙妹妹虽然没有和十七郎在一起,但她这一生还是很圆满,既得到了十七郎的真心,又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有哪个女人能做到呢?”

  “不错,神仙妹妹确实很让人羡慕。现实中又有哪个男人会像十七郎这样,用半生来等待一个人?又有哪个男人能有十七郎的心胸,愿意理解神仙妹妹最后的选择?”

  “你们说,既然神仙妹妹拒绝了他,十七郎会娶别人吗?”

  .......

  “当然会!”

  朱骷楼茶馆儿里。

  满脸虬髯的祝老三一脸愤怒,蒲扇般的大手一拍桌子,忿忿的道:

  “必须娶亲!十七郎总得留个后!他可是摄政王,太尉,太子太傅,这么大的家业,怎么能没有人继承!”

  “就是!那千夜竟然为了权力,抛弃情郎,我实在是为十七郎不值!等她十二年干啥!他在大宋又不是娶不上媳妇!之前那大宋太后还说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那可是嫡公主呢!”

  显然,相比于女人们的理解和遗憾,男人们则都无法理解神仙妹妹的选择,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女人居然会胆大包天去选择权力,这还了得,这可是他们男人的专利啊!

  所以,这会子都看千夜不顺眼了,也不叫神仙妹妹了。

  一个个义愤填膺的讨伐起来:

  “呔!果然最毒妇人心,这女人狠心起来,当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就是,这千夜果然不是个好女人,不安于室!一点都不知道三从四德!”

  可以说,杨蔓娘的新章节一出,满京哗然,汴京人对神仙妹妹的态度可以说瞬间两极分化。

  女人们则更喜欢更心疼她了,男人们却恰恰相反,虽然不是全部,大几乎一大半男读者都很不爽神仙妹妹的选择,甚至很多男读者都写信要求杨蔓娘让十七郎也尽快娶亲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爱之深,责之切吧。之前有多喜欢神仙妹妹,现在就有多不爽。

  就连《虹桥小报》上,也有一个叫章公非张公的撰稿人,很是阴阳的点评了最新章节。

  大抵意思就是,他原本是很喜欢神仙妹妹的,尤其是和亲之前的那次告别,让他看出了她的深情和身不由己,也让她在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的高。可是如今十七郎亲自求亲,她竟然为了权力拒绝了,难道之前的那般告别,都是惺惺作态不成?难道他对十七郎的感情是假的吗?

  这篇评论还引起了许多男人的讨论和认同。杨蔓娘自然也是看了的,不过她却没有时间回应什么。

  如今《杨卿臣的随身师父》也写了好几个月了,已经到了最后的大结局,她必须全力以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是杨卿臣人生最后一次踏上西夏的土地,也是他和千夜最后一次相见。

  接下来的七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大宋,一直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率军深入大定府,击败了北方的辽国,金国,南下成都府和泸州,征服了吐蕃诸部和西南夷,后南下泉州,乘船出海,击败了当地驻军,占据了琉球。

  可以说,随着他的足迹,大宋的边境线在不断地扩张,他将大宋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的同时,他本人在军中的个人威望也在无限的拔高,是大宋将士心中当之无愧的军神。

  十年午时正,汴京各大城门全部开启,迎接军队的凯旋。这已经是大宋的惯例,当年他第一次击败金国,才十一岁的小皇帝便亲率百官迎接他归来,时隔近五年,当他从琉球归来,十六岁的年轻皇帝,再次亲率汴京六品以上官员,来陈桥门迎接自己入城。

  陈桥门外,杨卿臣在三千亲兵的护卫下,骑在高大的西域骏马上,横戈立马,望着皇帝身后朝服整齐,神色复杂的同僚们,面无表情。

  这两年他不在京,皇帝身边之人的心思便越发的复杂,朝中多了两名叫于晖和张齐的官员,一直进言说自己功高震主,有不臣之心,要皇帝罢免自己的摄政王和太傅职位,削减自己的兵权,甚至,两年前在他即将战胜辽国的关键时刻,于晖甚至说自己要谋逆篡位,联名百官逼迫皇帝下旨召自己回来。

  当时的杨卿臣距离京城太远,便一直隐忍不发。

  这二人便越发的变本加厉,不断地给皇帝进谗言,试图离间君臣之间的信任,在市井和朝官中大肆抹黑自己,使得虽然他在将士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但在汴京百姓和朝官的心中,却和王莽董卓无异。

  杨卿臣没有下马,他一言不发,目光冷厉地投向了人群中的御史中丞于晖和张齐。

  这笔帐是时候算一算了。

  他这无礼的表现,让迎接的众官员都一阵愕然,面面相觑。

  对此,杨卿臣并不在意,他举起马鞭一指官员中的于晖和张齐,身边的亲兵便如狼似虎地冲了上去,将这二人按倒在地,捆绑起来。于晖心中惊恐之急,他被按在地上,口中大喊道:“杨卿臣,你要干什么?皇上在此,你敢无礼吗?”

  张齐则是吓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杨卿臣向皇帝抱拳道:

  “陛下,于晖和张齐身为御史台朝官,不思勤于朝政,谨慎安民,却渎职枉法,构陷同僚,离间臣与陛下君臣之情,按军规,其罪当斩,我愿以此二人人头,祭先帝在天之灵。”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杨卿臣便一声喝令:

  “就地处斩!”

  两名士兵踩住了于晖和张齐的头和身子,高高举起锋利无比的横刀,对准于晖二人的脖子一刀劈下,只听一声闷叫,二人顿时人头落地,脖腔中大量的鲜血喷出,附近的几名官员来不及躲闪,被鲜血喷了一身,竟吓得当场晕了过去。

  士兵们把人头高高举起,大臣们才反应过来,吓得一片惊呼,一连后退了十几步。

  杨卿臣看也不看,直接翻身下马,单膝跪在皇帝面前,高声道:

  “臣杨卿臣参见陛下!”

  ......

  三日前杨卿臣在陈桥门外,当着天子和数百朝臣的面杀人立威,无疑是给朝臣们一个警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事顿时轰动汴京,也让他在民间的名声越发的妖魔化。

  憎恶他的大臣都骂他嚣张跋扈,当着天子之面杀人,简直是汉末董卓,要篡皇帝之位。

  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摄政王府,内院。

  “亚父,你感觉如何?”

  刚满十六岁的年轻皇帝,一脸担心的望着靠在塌上,面色苍白的杨卿臣。

  作为先帝立下的幼子,他从六岁起便开始接受正统的帝王教育,心智比普通少年早熟的多,他很小就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作为先帝幼子,最终能在一群哥哥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上皇位,是亚父受父皇托孤,在背后全力支持的结果,他心中对杨卿臣充满了感激。

  他也明白于晖和张齐二人,是皇兄他们故意安排在自己身边的,今日亚父当街杀人,并非对自己无礼,而是在震慑其他心怀异心之人。

  “无妨。”

  杨卿臣脸色惨白,擦了擦嘴角咳出的鲜血。

  但连年的征战,也在迅速的破坏着他的身体,尤其是一年前率军进入西南夷的时候,被瘴气侵染,他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咳嗽。

  如今又一路长途跋涉回京,他已经病的很重了,之前在城门口的立威,也只是强弩之末,提前用药强撑罢了。

  弥留之际,他吃力的将兵符和摄政王金印交还给年轻的皇帝。

  最后一次,语重心长的道:

  “臣走后,陛下......一定要,要.......亲贤臣,远小人。”

  年轻的皇帝眼含热泪。

  “亚父。”

  杨卿臣终究没有辜负先帝的托孤,把一个强盛的大宋交到十六岁的少帝手里。

  当日,在摄政王府溘然长逝,享年三十八岁。

  他一生都没有娶妻,无子无女。

  他既是文臣,也是武将,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

  文正,还是忠武。

  少帝犹豫了很久,还是为他选了谥号忠武,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很多年后,汴京的老人们说起当年摄政王出殡的那一日,还都记忆犹新。

  那个秋风萧瑟的清晨,白色的冥纸洒满了汴京城的天空。

  三军缟素,将士恸哭。

  西夏皇太后冷千夜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赶来。

  以妻子的身份,扶灵而行。

  她不顾世俗,破天荒的举动,令天下人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