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风唤雨 第150章

作者:金玉满庭 标签: 强强 历史衍生 爽文 升级流 基建 穿越重生

  走出营帐,陈昭吩咐守卫:“将袁绍头颅割下,再连带尸身一并送去邺城。”

  袁绍没有了“叫门诸侯”的用处,却还有打击敌军士气的作用。

第140章

  “必须派兵去把汝父救回来……陈昭要邺城,给她就是了……”

  袁绍的继室刘夫人把桌案拍得砰砰响,两弯吊梢眉横竖,对袁谭叱咤:“偌大基业皆是汝父所成,如今汝父为敌所虏,纵是用所有基业去换汝父,亦可为之。你支支吾吾,莫非是不孝?”

  “非我一人能决。”袁绍长子袁谭面带疲惫。

  五日前,正在邺城翘首以待等着袁绍带兵回援的众人却只等到了惊慌失措的一众溃逃的骑兵,还有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陈昭半路伏击,他父亲袁绍被敌军俘虏。

  随后就有了这袁府中整日不绝的争吵。

  袁谭身为长子,召集留守在邺城内的一干臣子商讨该如何应对陈昭,众人争吵许久终于得出了一个共识:先按兵不动。

  可袁绍如今的正妻刘夫人不干了,闹着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先把袁绍换回来。

  “母亲息怒,父亲被俘,我亦悲痛,可……”袁谭对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刘夫人也只有礼法上的尊敬,语气中已经带上了几分不耐烦。

  刘夫人直接用礼法孝道施压,她冷冷道:“你是举孝廉出身,难道要眼睁睁汝父受苦?”

  她何尝不知晓应当等大军回城,有了底气才更适合与陈昭讲条件。可她等不起,于公于私,她都必须尽快把袁绍弄回来。

  于私,她和袁绍夫妻感情甚好,要不然袁绍也不能放着长子不管,一心偏疼她所生的幼子,甚至连立嗣都打算立幼子;于公,她的亲子年纪还小,需要袁绍这个生父扶持才能与袁谭抗衡,若无袁绍给她撑腰,再大的基业也只是给袁谭做嫁衣。

  袁谭又和刘夫人争吵了起来。刘夫人凭借袁绍的宠爱平日插手政务,有不少臣子支持袁尚,若刘夫人不同意,袁谭的命令也在邺城实施不下去。

  同父异母的兄弟不和,袁绍袁术如此,袁谭袁尚亦如此。袁家子本该依仗祖辈所留的巨大优势,一举平定乱世,却因袁绍袁术这对兄弟相争,偌大优势一分为二,被逐个击破。

  如今这个梦魇似乎又笼罩在了下一代的袁氏子身上,要把袁家推向更深的深渊……

  袁谭正与刘夫人吵得额角青筋暴起,忽听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逢纪踉跄闯入,官袍沾满尘土,脸色惨白如纸:”大公子!夫人!主公……主公薨了!”

  厅内霎时死寂。

  ”胡说!”袁谭一把揪住逢纪衣领,”前几日邯郸守将投降就是看到了我父亲——”

  ”主公尸身已被陈昭派人放到了邺城南门……陈昭大军已至三十里外……”逢纪喉头滚动,”庶民都在围观……臣已命人驱散了庶民,将主公尸身运到了府中。”

  袁谭刘夫人二人如遭雷击,猛地双双冲出门外。

  袁绍的尸身静静横在院内,灰白长发散乱,胸前衣衫浸透暗红,首级和脖颈分开,谁都能看出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刘夫人踉跄两步,突然发出一声凄厉的哀嚎,扑到袁绍尸身旁痛哭。

  “报仇!”刘夫人凄厉的声音响彻袁府,一双猩红的眼睛透过泪雾直刺袁谭,”你必须发誓手刃陈昭——用她的命来祭你父亲!”

  ”母亲。”袁谭喉头滚动着血腥气,”陈昭势大……”

  “冀州如此大,她为何能一路畅通无阻打到邺城?定是有细作与她里应外合,害了汝父!”刘夫人突然暴起,怀中袁绍的头颅随着她的动作剧烈晃动。

  袁谭不愿意发誓与陈昭作对,他对他爹的感情有一些,但不多,完全不值得他拿命去和陈昭拼,何况也打不过……可找细作就不同了,细作比陈昭好欺负多了。

  “定是有细作出卖了父亲,母亲放心,我这就去追查此事!”袁谭咬牙起身,快步离开了院子。

  倒不是去查细作,而且先去找亲近臣子商量怎么应对已经围城的陈昭。

  城中亦是慌乱一片。虽说逢纪得知袁绍尸体被陈昭放在邺城南门外,第一时间就命人将袁绍尸身带入袁府,可袁绍已死的消息还是迅速在一批消息灵通的人之间传开了。

  忠诚于袁绍的人有,但不多,还有一大批已经死在了东阿战场上。

  几道身影在得知袁绍已死后一个时辰不到就聚集在了一处院中。

  “依老夫看,袁公已亡,邺城定然是守不住了,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张抚留着一撮疏须,体格高大,虽已年过五十,依然精神抖擞:“实话告诉尔等,老夫曾私下找过术士望气,术士曰青州有天子气……咱们不若顺应天意。”

  “汝出身常山张氏,和陈昭麾下的常山赵氏素来交好,自然愿意投降。”另一个略瘦些的老者冷笑,“我等可没有在陈昭麾下效力的故友。”

  其余众人也纷纷点头。据在此处的这些人都是袁绍麾下不上不下的臣子,大多出身望族,自身却没什么本事,成不了袁绍心腹,却也因为出身而官职不低。

  “汝等想为袁绍尽忠而死?”张抚一句话堵死了其他人。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对袁绍的忠诚说高也不高,说低是真低。

  投奔袁绍的唯一目的就是袁绍出身士族,对望族友好,就算不是袁绍,张绍、刘绍……只要与士族利益相符合,他们也都会投奔。

  “陈昭已至城外,再不动手,难道要等到她打进来找咱们算账吗?她可是反贼,杀人不眨眼,连袁绍都说杀就杀……”

  “术士都说了青州有天子气,咱们只是顺应天命……”

  到底讨论出了什么,也无人知晓。

  驻兵在邺城之外的陈昭丝毫不知道自己的青州忽然就有了天子气。

  毕竟连张角这个太平道创始人、东汉第一神棍都没能算出来过青州有什么天子气。

  “袁谭已经把袁绍尸体抬进去了。”陈昭坐在中军大帐内,一口粥一口肉。

  邺城地势险要,周围有山有水,易守难攻。对陈昭这个攻城的外来者而言,唯一的好处也就是山多有野兽,桌上能添几道肉菜了。

  贾诩细嚼慢咽,数着咀嚼次数,严格遵守养生之道,一口肉咀嚼三十次,他咽下口中胡饼:“如今邺城内定然群情激奋,不是攻城的好时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他们想为袁绍报仇,等几日冷静下来,就该想如何自寻生路了。”陈昭味同嚼蜡把嘴里鹿肉咽下去,思绪清晰。

  “咱们不和哀兵作战,先围城几日,等敌军气势低沉之后再言攻城。”

  “合该如此。”贾诩也表示赞同。

  甚至按照他对东汉这些官员的了解,或许根本不用等到自家攻城,袁绍麾下的这些官员就能给主公一个“惊喜”。

  当年他跟随牛辅从凉州进入洛阳,可是眼睁睁看着董卓是怎么轻易进入的洛阳。袁隗这位太傅都能亲自打开国都城门把董卓迎入洛阳,上行下效,袁绍麾下这些官员估计同样擅长开城门。

  “攻入邺城之后有一件要紧事一定要做。”陈昭神情严肃。

  贾诩正坐,准备用心记下主公吩咐。

  “先把邺城最好的厨子抓过来!”陈昭恨恨撕咬了一口又硬又难吃的鹿肉。

  贾诩:“……”

  他无语低头,打算继续用膳。

  鹿肉进口的瞬间,贾诩动作一僵硬,觉得主公之言的确重要。

  (sIMc)

  *

  袁谭很快就找到了“细作”,并且下令要赐死“细作”。

  牢狱之内。

  狱卒将袁谭的命令告知面前老者,丝毫没有动手的打算。

  袁绍已死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纵然是看守牢狱的狱卒也不认为袁谭能守住邺城,他也想为自己寻一条生路。

  “劳烦你为老夫准备一杯毒酒。”田丰望着狱卒,嘴里发苦。

  狱卒大惊失色:“何至于此?我受过田公的恩惠,愿意放田公离开牢狱。邺城眼看着守不住了,田公自可向昭侯投降……”

  “一臣不事二主。”田丰长叹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我非细作,合该以死明志。”

  田丰将书信递给狱卒,平淡道:“你将此信交给我的长子,他能保你平安。”

  狱卒犹豫接过书信,将密信塞入怀中。

  田丰平静道:“老夫知道牢狱中常年备有毒酒,去给我拿一盏毒酒吧。”

  他自嘲:“田丰无能,上不能辅佐主公成就大业,下不能为主公排忧解难,还惹得主公心情不快。也只有这一条性命,能够为主公殉葬了。”

  狱卒一惊,也不敢再说什么,转身走出牢房,半刻后,小心翼翼端来一杯毒酒。

  田丰苦涩大笑三声,端起酒盏一饮而尽。

  毒药发作很快。

  不多时,田丰目光涣散,他跌倒在地,嘴角溢出鲜血,嘴巴开开合合,神志不清。

  狱卒蹲下凑近去听,田丰猛然扯住了狱卒的衣角,死死攥住。

  “田公有何遗言?我定当转告令郎。”狱卒语气中带着一丝悲伤。

  “我的马……咳咳……我的那匹白马……白马在哪……”田丰剧烈咳嗽,大口的鲜血浸湿了他的衣领。

  狱卒泪流满面,哽咽道:“您忘了吗?袁绍亲自下令,命人杀了那匹马,白马在您来到邺城之前就被杀了。”

  他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因为袁绍下令明日张贴了告示广而告之,说那匹白马是田丰通敌的罪证,要杀之以儆效尤。

  田丰眼中神采渐渐消失,他的声音越来越小。

  “可惜那是……是很好的白马啊……”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小贼在他府门外等了又等,可还是没等到他开门。那人等不到门开,就留下了一匹雪白的千里马和一箱珍贵的孤本,失望离开了。

  毒已经入侵到田丰的大脑,他觉得自己记忆在一寸寸碎裂,记忆混乱地找不清思绪。

  他为什么没有跟随那个人呢?想起来了。

  那个人是一个黄毛丫头,还是个造反的黄巾贼,人人唾弃,连块立足之地都没有,说不准明日就会变成一具尸体,不值得跟随。后来他投了另一个人,那人名叫袁绍,出身士族,名满天下,还名正言顺拥有一州之地,这应该是一位好的了不得的明主吧……

  可一晃好多年过去,他为什么一直把那匹马带在身边呢?

  大概是因为,那真的是一匹很好很好的千里驹吧。

  田丰缓缓松开了紧握住狱卒衣角的手指,胳膊徒然垂落,双目圆瞪,七窍流血,停止了呼吸。

  他的主公死了,他也死了。

  白马也没得善终。

  作者有话要说:

  狱吏来贺:袁公胜,必赦君。田丰笑曰:袁将军外宽内忌,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使者奉剑至,丰自刎前叹: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三国演义》

第1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