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风唤雨 第173章

作者:金玉满庭 标签: 强强 历史衍生 爽文 升级流 基建 穿越重生

  吕布又开始念叨起了留下一封信就去投了他闺女的高顺——倒是没觉得高顺有错,他就一个闺女,跟随闺女还是跟随他都一样。

  “吕将军!吕将军!”巡视的太尉杨彪爬上城墙,见本该巡逻城墙的吕布正躲在阴凉下与裨将聊得唾沫横飞,老脸都吓白了。

  他跺着脚:“战况危急,吕将军怎么如此轻怠?”

  吕布瞥了眼城墙外那些瘦得跟麻杆似的流民,没好气道:“哪来的战况危急?”

  这老头还真以为打仗就是比哪边人多呢?就下面那些饿得皮包骨,一天都没被训练过的流民,人数再多上十倍也攻不破他镇守的洛阳城墙。

  在杨彪眼中却不是这个样子,他只看到吕布疏忽职守,流民越聚越多,心惊胆颤。

  洛阳城一旦被攻破,吕布赤兔一骑拍马就跑路了,他们这些人可跑不了。杨彪有心想要训斥吕布两声,又想起吕布那叛主不眨眼的战绩,心里一虚,又把训斥声咽了回去。

  “这可如何是好?”杨彪下了城墙之后长吁短叹,为天子安危忧心忡忡。

  董昭见时机已到,眼珠一转提议道:“今曹操在并州,兵强马壮,太尉何不请陛下下旨,宣其入朝,保护天子?”

  杨彪才猛然想起曹操来,他与曹操上一次相见,还是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那时候的曹操,还是大汉忠臣。

  更早时候,那时自己任京兆尹,曹操初举孝廉入京,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郎官。算起来,曹操还是他看着长大的。比起出身边关,还有跟随董卓这个污点在身的吕布,显然曹操更能被算作自己人。

  “老夫这就去请旨。”杨彪挺直(oRxL)佝偻的腰背,朝宫城方向疾步而去。

  董昭顺利成了送旨的使者。

  曹操听闻天使前来,亲自出门相迎。董昭见了曹操,也不端天子使者架子,而是恭恭敬敬向曹操行礼。

  “董昭传天子圣旨,请明公发兵洛阳,护卫天子。”

  曹操将董昭请入坐席,细细询问洛阳如今状况。

  听闻有吕布镇守洛阳,曹操眉头皱了皱,董昭注意到了曹操情绪,笑道:“吕布曾是董卓麾下走狗,又曾杀先主丁原,此等人谁敢用之?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此齐桓公尊王攘夷旧事,天下皆敬之。”

  “公仁当请上座。”曹操听到董昭这一番话,起身走到董昭身边,“久闻公仁之名,今日一见名副其实。”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名声可比什么挟天子的名声好听多了,这家伙是个人才啊!

  董昭既敢来找曹操,自有把握让曹操重用他,又抚须一笑:“洛阳赤地千里,国库空空如也,无粮供应天子百官,陛下移驾至别处才是上策。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明公当速决之。”

  曹操又是一惊,亲自为董昭斟酒:“此谋国之言,操敬公仁一杯。”

  让天子离开国都,便是让鱼离开水,在洛阳说不准还会蹦出来几个忠于天子的难缠之人,可离开洛阳到了自己手上,那就是他说了算了。

  董昭此人真对得起他这个名字,与陈昭一样一肚子损人利己的坏水!

  翌日曹操便点齐兵将直奔洛阳,几日工夫便到了洛阳,三两下将围在洛阳城外的贼匪赶走,就急忙入宫拜见帝王。

  路过吕布身前时,吕布低头瞅了半天,嗤气一声。

  老短腿个子不高,抢功劳跑的到快。

  看在曹操带来的那几十车粮草的份上,吕布还是压住了心中的轻蔑——先吃饱了饭再放下碗骂这曹阿瞒,国库没粮,他手底下的士卒也有好些时日没能敞开肚子吃饭了。

  曹操也无心与吕布计较,满心都是即将到手的天子。他带着几个心腹直入皇宫,先与刘协寒暄了两句,便直言不讳。

  “洛阳无粮,关中大蝗,转运粮食艰难。臣请陛下前往晋阳,并州无灾,粮足朝廷用之。”

  刘协目瞪口呆:“爱卿此言是否太过?洛阳乃百年国都,岂能……”

  “惟陛下从之。”曹操不客气道。

  他需要的是一个听话,名正言顺,能让他用来招揽人才的吉祥物,而不是一个压在他头顶的真天子。当然,他还要借汉室名声对抗陈昭,也不会真对天子如何。

  可吓一吓天子,让他认清处境亦是必要。

  刘协哆嗦了一下,眼前曹操的身形与记忆中董卓的身影渐渐重合,他狼狈低下了头:“便依卿所言。”

  他怕死,诸侯不会为他讨伐曹操一次,也再没有第二个卢植做他的忠臣了。

  刘协端坐在冰冷的龙椅上,得偿所愿的曹操躬身行礼,他的礼节完美得挑不出毛病,却在直起身的瞬间就带着一众心腹转身离去,连一个多余的眼神都未留下。

  “不是太傅,而是太师啊……”刘协苦涩道。

  *

  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函谷关,飞过司隶弘农郡,去势未减地飞入了豫州颍川郡和兖州陈留郡。

  镇守在陈留郡的沮授骂骂咧咧,一边把朝廷百官从上到下骂了遍,一边组织人手除蝗。从西边飞来的蝗虫已经成了蝗灾,哪怕是有提前从青州运来的大批鸭子和日夜不息的大火焚烧,陈留郡也有三县麦子被蝗虫啃尽。

  位于陈留郡东侧的豫州沛郡与梁郡侥幸免过了蝗灾。

  颍川却是无力抵挡,虽在陈昭麾下就职的谋士也早就向颍川老家递了信,可士族之力依然只是杯水车薪。铺天盖地的蝗虫吞没了豫北平原。

  荀攸望着头顶乌泱泱的蝗虫,痛惜长叹一声,写下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往冀州。

  得知豫州蝗灾的陈昭眼前一黑。

  关中蝗灾陈昭早有预料,一来去岁旱灾就是关中最重,二来朝廷那些废物官员的本事陈昭也早有领教,不是自家的事情他们不会上心。

  可豫州……那是你袁术的治下啊!她都送了攻略,结果袁术居然真能看都不看!

  袁术的脑子呢?为什么她找遍了大汉都没找到?

  作者有话要说:

  请看比典韦更忠心曹魏的曹魏第一忠臣董昭做过的大事(可以说很擅长谋身了):

  献”挟天子”之策:力劝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奠定曹氏政治优势。

  助曹操称公加九锡:主导”九锡之议”,为曹魏代汉铺路。

  辅曹丕篡汉:主持禅让仪式,助曹丕称帝,被誉”魏之张良”。

  董昭:这是什么?大汉?卖了卖了!

第167章

  “主公,祸事了!”阎象步履匆匆跑入厅内。

  袁术正倚在软榻上,指尖随着乐师鼓点轻轻叩击案几。见心腹如此失态,他不悦地蹙起眉:“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蝗虫自北飞来,铺天盖地,颍川已经遭了蝗灾了,蝗虫还未见止势啊。”阎象忙呈上急报。

  袁术面色一惊,挥手止住歌舞,令舞姬乐师退下,拿过急报仔细浏览,依然不敢置信。

  “从关中飞来的蝗虫?”袁术瞳孔一缩,心中忽然就闪过了一句话。

  ——大旱之后多有大蝗,遇旱先治蝗。

  他脸色一黑,无他,这句话是他从去年从陈昭派人送来的那本书上看到的话。

  “去岁大旱,遭灾的是关东之地,蝗灾怎会蔓延至豫州?”袁术怒气冲冲起身,将急报掷地。

  关东,兖州冀州那叫关东,豫州在司隶以南,与关东八竿子都打不着。

  “定是曹操与陈昭惹得天怒,才牵扯到了我。”袁术愤然甩袖,全然忘了颍川、沛郡等地,是他趁曹操兵败北逃时偷袭占下的地盘。

  袁术又猛然想起来,踱步道:“还有那陈昭,她是黄巾妖女,定是她使了妖法,才把蝗虫引到我治下!”

  阎象:“……”他私下向在冀州任职的旧友借书看过,依稀记得“蝗虫是天谴”这个旧说法已经被昭侯辟谣了,现在新学是“天气炎热,蝗虫孳生更盛”。

  陈昭势力越来越大,读书人之间的说法也一年一换。前几年人人都骂陈昭黄巾妖女,不知所谓;这几年又说陈昭似乎有些本事,写的改良版《太平要术》也有可取之处;去年随着陈昭占据四州,天下风气又是一变,现在自诩有能耐的士人都关注着昭明书坊,陈昭一出新书就偷偷买来学习。

  袁术这个模样一看就是沉迷享乐连读书大事都不上心了,才会深信不疑陈昭去年就已经辟谣的谣言。阎象看向袁术的目光中带上了一丝鄙夷。

  呸,又不读新书又迷信!

  可这话阎象也不敢说出口,他斟酌问:“依主公明见,如今该如何治蝗?”

  “命各郡太守依照先例治蝗。”袁术有些焦虑,他出身显赫,初入仕途就是虎贲中郎将,从未有过应对天灾的经验。

  袁术心中隐隐后悔,早知真有蝗灾,当日就不该把陈昭送来的那本治蝗书烧了。可后悔也为时已晚。

  阎象面露难色,隐晦提醒:“主公,往前还未有除蝗成功先例。”

  在陈昭顶着太平神女名头向天下解释蝗虫并非天罚之前,天下人的认知还是上天发怒。就连大儒蔡邕,在面对蝗灾之时也只向汉灵帝上书“蝗者,贪苛之所致也”。民间除蝗,也只有衣服拍打和火把焚烧,效果嘛……反正史书上是没见成功过。

  “帝王罪己、祭祀驱蝗……”阎象絮絮叨叨数算着以往遇到蝗灾时候的应对法子。

  只是阎象心里却不免嘀咕,以往没有成功例子就罢了,现在陈昭防蝗成功的例子摆在那,就衬得以往那些法子荒谬了。

  太平神女的本事似乎高过蝗虫天罚啊。

  袁术再蠢也知道祭祀没用,他烦躁道:“去岁陈昭送过来的那本书还能找到复本吗?她不是开了个昭明书坊卖书?”

  “书坊所卖之书只教人翻找虫卵与上报官府,并无除灾之法。”阎象中气不足道,他自觉要跟上天下读书人潮流,所以明知自家主公不喜陈昭,依然买了昭明书坊的全部书,生怕被袁术发现他背地里“资敌”。

  好在袁术本身也不是什么细心之人,如今焦急之下更不会在意下属心思,袁术只是烦躁挥挥手,就挥退了阎象。

  纠结了整整两日,又接到陈郡太守的急报之后,袁术才终于捏着鼻子做了决定,派人重金向陈昭购买一册治蝗书。

  邺城,已是七月底,田垄间,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天气炎热,田中百姓赤着胳膊,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前面十个月,各地都在有条不紊兴修水利,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再给粮仓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能开山挖河的劳动力。

  数以百万计的流民如蚁群般散布在河道两岸,铁镐凿石的闷响日夜不绝。流民佝偻的脊背上蒸腾着白气,将热汗渗进新修的堤坝,滴落在吱呀转动的水车木轮间,又随着冶铁坊里飞溅的火星一同灼烧在犁铧与刀箭的锋刃上。原本计划五年修完的水利,半年之内就全部完工。

  开春时节,官府发下文牒,着各处流民俱来领田。那田亩因连年兵燹,十室九空,竟多至无人耕种。陈昭便以官仓粮种借给流民,约定秋成比旁人多交纳一成粮税,又推出了做工可换农具的活动,以工抵货。

  流民各个感恩戴德,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都不愿意抛弃田地当流民。本道今生要做他乡饿殍,谁晓得神女让他们能活命,还愿意给他们分田地和种粮,有田有屋,他们就不再是流民了!

  没有干旱,没有蝗虫,雨水充沛,更先进的农具,还有神女新造出能增加粮产的“粪丹”,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丰收年。

  黄澄澄的庄稼长在地里,等在收割,百姓心里有了底气,连带着邺城街上铺子生意都翻倍地涨。

  州牧府内。

  陈昭绕车两圈,打量院中这两大车袁术送来的金帛财物。

  “袁术好歹也换一换东西吧。”陈昭掀起蒙在上面防灰的麻布,吐槽道。

  这两大车的金帛就是几个月前她送(UmNM)去借道的金帛,甚至比她送去的东西还少了一些,也不知是被袁术取用了,还是被他麾下的人偷偷抽成走了。

  袁谭送给她,她送给袁术,如今袁术又送还给她,这两辆车就快能认路了。

  “主公之意,可是要拒了袁术?”荀彧立于阶前,见陈昭绕车踟蹰,不禁莞尔。

  陈昭冷笑道:”袁术此人,实无治世之才。当日我念天下百姓皆为汉民,特将治蝗之书无偿相赠,他却置之不理。如今蝗虫过境,方知治蝗之要,早干什么去了。”

  ”今以重金求书,足见其先前对此事之轻忽。那书送去,想必被他随手弃置,否则何至于今日又来求取?豫州在他手中,实乃万民不幸!”

  自己主公的心思很好懂,起码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心思很好懂。荀彧瞬间了然陈昭心思,道:“主公欲起兵讨伐袁术?”

  “临近秋收,粮草充足,的确可行讨贼之事。”荀彧迅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