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28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全都没有好下场◎

  [讲完明英宗对大明灭亡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接下来讲讲另一位贡献最大的人,那就是明朝的倒数第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也是年少登基,当皇帝的时候还不到九周岁。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然而因为他的不作为,导致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在中晚期该有的弊病,一样不落的全部爆发出来,而且愈演愈烈,从而恶化到后面神仙难救的局面。

  毕竟在他死后二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我说的亡了,是指天子守国门,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朱元璋气哼哼,但还是护短的说了一句:“还算有骨气。”

  可朱棣不这么想,他在心里大骂:“朕打算迁都北京之后,依旧保留应天府作为陪都,就是想让南北两京有个互相帮衬。将来事有不谐,最起码能保留半壁江山。这个崇祯,完全没理会到朕这个老祖宗的意图!”

  崇祯要是听到了,估计会大喊冤枉。他不是不想走,实在是没想到李自成来的那么快,导致他没走成。

  毕竟他连船都在天津准备好了。

  都怪那些文官扯皮误了他!这些文官都该杀!

  [另外好心提示一句,哪位宝宝要是有低血压,建议读读《南明史》,保证药到病除,可以一览江南士大夫阶级的所有坏毛病。]

  朱棣:……错怪后世子孙了,还是有明白人的。

  不过看上去没啥用。

  [提起万历皇帝,好像最出名的就是他二十年不上朝。

  但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奋进过的。

  刚登基时,由于年少,他爹给他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高拱、张居正、高仪,内廷又有他娘李太后和大总管一样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所以小万历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然后因为高拱和冯保不和,所以内阁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斗,不过问题不大,总之高拱失败、高仪呕血而亡。冯保成功当上了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

  两个人巅峰会晤,成了实际上的内相与外相。]

  朱元璋心里十分不痛快:咱就说,立马就得立个“宦官不得干政”的大铁牌子,回头让标儿在北京也立一个!

  干政就算了,听这意思还成了定制,难道这些鳖孙都忘了晚唐的教训了么!

  [张居正大权独揽,是代理皇帝,因此网友开玩笑称张居正是“明摄宗”,非常形象了。

  但大家也都知道,张居正是在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能臣干吏。

  而小万历也非常崇敬自己的首辅,管他叫张先生,他们师徒两个一起推行了万历新政,针对大明两百年的沉疴进行改革,是一段君臣相得的蜜月期。

  不好意思,我想到了小铁锅和脱脱。

  我有罪,我忏悔,哈哈哈。]

  秦始皇听的津津有味,因为后世对他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有许多他没听说过的政治制度与官职设置,虽然不一定适用于他的大秦,但也算是一种思路。

  比如他就在想怎么杜绝宦官干政,不再出现赵高那种情况。

  他对随侍在自己身边学习治国的扶苏道:“后世之事虽相隔千年之久,然有些人性是不变的。国君年少,依赖丞相,但有朝一日国君长大了呢?必是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

  扶苏乖乖称是,心想着:父皇和吕不韦不就是这样么?

  不过父皇年少时锐意不可挡,不喜欢吕不韦的跋扈,更不喜欢他的治政主张。倒是近几年不知是不是因为天幕的指点,父皇的政策越发柔和了起来,倒是有些暗合那吕氏春秋的意思了。

  也不知这万历皇帝长大后如何?

  [万历新政有几条很著名的措施。

  针对明朝中期已经显现的浮躁官场风气,新政推出了“考成法”,简单来说,就是考核制度,你的考勤情况、工作计划、完成情况、KPI指数,全都记录的明明白白。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朱棣一听,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好!

  虽然现在官场风气还是挺好的,但也有些御史风闻奏事,吵的他很烦。还有一些官员,也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进士出身的学问,写个奏疏狗屁废话一堆。

  当年他老爹就骂过这些人,但还是有人时不时要犯病。

  这个考成法不必等两百年后了,朕马上就要实行。

  [官员上班变得非常痛苦,就像up主我天天上班打卡、写周报一样,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效。]

  [而大明此时已经过了两百年,勋贵豪绅数量增多,宗室也是指数级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有封建王朝都逃不过的劫数--土地兼并问题。

  针对这个,万历新政则是出了两条对应政策:清丈天下田亩与一条鞭法。

  朱元璋时期,大明也和所有的新生王朝一样,统计了天下田亩和户口。记载户口的叫黄册,记载田亩的叫鱼鳞册。朱元璋把他们存放在应天府玄武湖的一个小岛上,看守严密且防火防潮,还要求定时更新。]

  朱元璋很自得,他作为太.祖,自然是想要搞一些万事不变之法,为后代打好根基。

  然而马上他就笑不出来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办法挺好的,因为直到明末,这些东西都保存的挺好。

  关键是,在人治的时代,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黄册早在弘治时期--就是朱祁镇的孙子辈,就丧失作用了。到了嘉靖时期,一些官员锐意进取,厘正了一番黄册弊病,使得黄册勉勉强强还能当个参考资料,发挥作用。

  但到了万历时,黄册基本就成了摆设,各州县的地方官都有一本自己记录的真实情况,称为“白册”。]

  朱元璋:……这些狗东西!

  但他叹了一口气,也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这样。

  [所以张居正非常强硬的要清丈天下田亩,掌握帝国最真实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个真实情况才能去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和唐代的两税法,以及之后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是一个思路。]

  李世民:嗯?什么两税法,说来听听。

  [身处现代、活在繁荣商业社会的我们,可能不会太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交税,不管是自己上报还是从工资里扣除,都是交钱就完了,但古代不行。

  因为古代是个小农经济社会。九成的人一辈子都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去趟县城都算是出远门,基本就是自己种粮食、织土布,自产自销,所以商业活动很少。

  老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家种地,手里根本每个铜钱,银子更是见都很少见,哪里来的钱交税?所以农民交税都是直接交粮食或其他农作物。

  而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徭役,也就是免费给国家干活。除了徭役还有人丁税,也就是按人头收钱,家里多少人就收多少。

  而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杂税、加征,以及交税时的火耗。林林总总一大堆,赋税制度很复杂。

  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干脆规定: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正税、杂税、徭役等都合并到一起,按每户的田亩数量折算缴纳。

  所以一条鞭法之前必须清丈田亩。毕竟大户人家有的是隐匿人口和田亩的逃税方法,如果不先查这个,那他们就会买通官吏,给当地的黄册和鱼鳞册造假。把自己家的田挂在穷人的名下,这样本该他们自己交的钱转嫁到穷人头上,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李世民听了后点点头,这个张居正果然是个能臣。

  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不是因为这几条政策多么出色--千百年来,能想出这样政策的官员不是没有,而是因为张居正有能力也有魄力去真的推行这些政策。

  贞观十七年的李世民,已经逐步有些感受到了他的军事勋贵集团慢慢也成了一股大势力。

  这股势力虽然没有门阀那样根深蒂固,虽然还是站在他的一方没有成为他的阻力,但未来也会变成天幕里所说的“大豪绅”、大地主。

  唐朝的府兵制崩溃,有没有他们的一部分原因呢?

  [但是很可惜的是,张居正这些改革并没有来得及巩固成果,万历十年,他就溘然长逝了,享年五十八岁。

  我不知道小万历对张居正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时候一点点改变的。

  但是他挺精分的。

  张居正死的时候,万历辍朝、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看上去挺给面子的。

  但仅仅四天之后,就有七个言官弹劾张居正举荐的继任者潘晟,万历准奏,不许他上任。

  言官一下子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开始公然把矛头指向张居正,万历依然准奏,下令削其官职待遇、夺回生前所赐玺书、家中四代诰命,并且抄家。

  甚至万历还想开棺鞭尸,不过到底没做成。

  万历这边抄家的旨意只是有风声,还没有正式下达,那些生前被张居正压的喘不过气的官员就先封了他的宅邸,把家属官衙起来,不给饭吃,致使他家中活活饿死十几口人,其他没被饿死的或自杀或流放。

  总之都没有好下场。]

  秦始皇对扶苏挑挑眉,那意思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这个热闹真不错。

  [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皆是不畏权贵,不惧触动皇家或官绅利益,而一心为大明社稷、为江山永固的能臣。

  结果全没有好下场。

  那谁还肯给大明卖命呢?]

第29章 明末农民起义6

  ◎万历的摆烂人生◎

  [张居正的强势改革,让那些巧取豪夺、尸位素餐的官绅没好日子过。俗话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那些蛰伏的反对派恨透了张居正。

  而对于万历皇帝而言,他已经不是那些冲龄践祚的懵懂少年,他的帝王意识开始觉醒,想要当一个真正的、能大权独揽的皇帝。

  所以两方势力默契的打成了共识,开始清算张居正个人、家族,以及他所有的政治遗产。

  只能说万历新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唉,扶苏默默叹了一口气,果然是吕不韦的下场。

  不,张居正比吕不韦要可惜的多。因为吕不韦的主张不一定适用于当时要争霸的大秦,但这个张居正却是切实革陈出新,能把这个明朝变得更好的能臣。

  朱元璋摸了摸胡子,心想:孩子想大权独揽倒也没错,他老朱也不喜欢眼前有个权臣在那指手画脚。

  但是鳖孙,你把人杀了,政策得留着啊!你难道不知道那些都是良策么?

  [万历新政的变法内容基本都被废除,除了半个一条鞭法。保留一条鞭法不是因为反对派手下留情,而是一条鞭法的实行,需要靠我们前面说过的考成法、清丈田亩等配套政策,才能保证公平。

  而单纯只有一条鞭法,那对于官绅来说,反而是操纵银价和粮价,来进一步剥削庶民的利器--因为百姓需要在收获的季节把粮食卖掉换成银子去交税。没有了监管的官绅,还不是想让百姓能卖多少钱就多少钱?]

  朱元璋点点头,他可太了解那些官绅压榨民众的手段了。

  如果是交实物粮食,那他们会随便踢两脚,就让称量的斗洒出一半粮食,然后硬说你交的不够,让你倒满。不,不仅仅是倒满,还得冒尖才可以。

  如果是交银子……那农民肯定得把粮食卖给乡镇里的大户乡绅。那时候大家都在抛售粮食,粮价自然便宜。平时卖一石粮食就能凑够的税银,到时候可能需要卖两石或者三石才凑够。

  而家里就没有过冬的余粮了。

  这一条鞭法好是好,但是漏洞还是太多了。

  倒是那考成法,他看着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