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59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他已经感受到陛下不经意间瞟了他一眼,那眼神里的寒意让他不自觉打了一个哆嗦。

  【奏疏的最后,他们还表明心迹,以示自己的忠诚正直之心,建议这等事就全部禁止废除了吧!

  成化看完后很生气。

  元宵张灯、翰林儒臣应制撰诗,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说他们:“不通典故,妄言讥议”,等于就是说他们狗屁不懂,胡说八道,根本不配在翰林院当官!

  所以最后把他们几个打了一顿,贬到犄角旮旯去了。

  但是翰林这些清流的膨胀,也能管中窥豹了。】

  朱元璋心里暗叹:真是反了天了!

  【当然,清流浊流这两条路也不是完全的泾渭分明,也有一些翰林会主动申请外放,去地方做出一番成绩,然后风风光光的回京担任六部高官,或者也有不是庶吉士甚至不是进士出身的能够晋身内阁。

  但是相对来说,这些都是少数。

  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朝162位阁臣入阁前的履历,其中进士出身的157人,当过翰林官的有139人,考取了庶吉士的则有87人。】

  【当然,这162个阁臣中,崇祯一朝就贡献了50个——这也是崇祯乱搞的一个经典表现。

  再刨除掉永乐、洪熙、宣德他们祖孙三个草创时期的18位,剩下那一百位的出身和履历,基本可以对应“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为储相”这两点中后期的选官潜规则。】

  崇祯脸上变得有些煞白,他居然换了五十个阁臣?!

  啊这……他也太能折腾了。

  【可在up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162个人里,担任过地方官职的,只有21位,其他都是走清流路线的,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张居正在考取庶吉士后,一直在翰林院和东宫之间当了二十年清流,然后一举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不过月余,就与太子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可天下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这些清流出身的翰林官没有经过基层的锻炼,没有地方工作经历,对庶务不能说一窍不通吧,至少也是两眼一抹黑,能力不足。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书生匠气,长于道德文章,短于治政抚民。

  隆庆朝的内阁首辅高拱,曾经就直白地批判过这种阁臣铨选方法:“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成祖始制内阁,以翰林官七人处之,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然未有平章之任也。”

  “嗣后遂理机务庶政。比其久也,则遂隆以师保之官,称辅臣焉,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然皆出诸翰林,翰林之官皆出诸首甲与夫庶吉士之选留者,其选也以诗文,其教也以诗文,而他无事焉。”

  “夫用之为侍从而以诗文犹之可也,今既用于平章而犹以诗文,则岂非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乎?”

  “今也止教诗文,更无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又每每送行贺寿,以为文栽花种柳,以为诗群天下英才,为此无谓之事,而乃以为养相材,远矣。”】

  朱元璋赞道:“这奏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只会写道德文章的词臣,连怎么种地都不了解,怎么能管理好民生?!

  【但是,制度和政策具有延续性的,创立时的重大缺陷可能并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修补好。而是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者,能以个人意志打破延续性,修补制度的缺陷。但是很遗憾,有明一代不管是君主还是首辅,这种给制度和重大政策补窟窿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内阁的权柄越来越大,越来越正规化、制度化,可阁臣的铨选却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导致许多阁臣都是些“笔下虽有前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清谈选手,政治上逐渐丧失活力,政府自然也就逐渐丧失社会管理能力。

  大明的糜烂,有他们的一部分贡献。】

  朱棣负手而立,仰头盯着天幕,心里想道:这是点他啊,内阁是从他这里开始正是草创的,后期发展成这样,他得背一大半的锅。

  要是从一开始就定好规范,也不至于走样的那么离谱。

  【这里延伸一下,到了清朝的军机处,也许是吸取了明朝内阁的教训,所以军机大臣的履历比明朝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清朝的军机处里不光有文臣,也有武将和亲王。比如刘统勋、阿桂、福康、袁世凯等都是武将。而文官如尹继善、鄂尔泰、左宗棠等都有主政地方的履历。虽然我大清的政治政策……就那么回事儿吧,但是军机处的多样性比内阁完善一点……】

  朱棣:可以,抄了。

  虽然说,这肯定是引起文官集团抱团的强烈反对,但结合前面所说的那些事,他真的要好好谋划一番,组织文官的一家独大才是。

  【由于明朝后期,翰林的清贵举世皆知,所以大家在科举这件事也更加的内卷,随之而来的操纵科举、科举舞弊更是没法避免。】

  【甚至在万历年间,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科举舞弊案。

  有多离谱呢?

  这么说吧,半文盲一路买成了会试第一。】

  【万历四十四年,会试放榜。吴江籍考生聚在榜前一看,吴江籍考生沈同和名列第一高中会元。

  沈同和这个人平时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天天在外面仗着当官的爹为非作歹,就这样一个人,竟然通过了乡试,现在还通过了会试,还拿了会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这些考生怒不可遏,有的人当场抓起一把泥巴把榜上沈同和的名字糊上了,然后众人闹闹哄哄到了衙门,要朝廷主持公道。

  这件事不久就传到了万历皇帝的耳中,引起了他的重视。面对来势汹汹的社会舆论,万历没有办法,只得让礼部再次准备复试。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知道了么?

  礼部复试的题目叫“明君必恭俭礼下”,出自《孟子》。但是沈同和这个半文盲会啥啊?一下子就露馅了。

  要说这个沈同和也是贪心不足,通过舞弊买到了举人功名还不算,竟然要接着考进士。

  你啥水平心里没点数?

  结果他也是处心积虑,他为了找会试的“枪手”,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同乡举人赵鸣洋之子。这样他们就是儿女亲家了,这个赵鸣洋左右也拗不过人情。

  到了会试时,沈同和拿到试卷苦思冥想也下不了笔,把身上带的小抄翻烂了也就完成了一篇,而会试一共要写七篇!但他的亲家赵鸣阳是真的有点东西,连构思带落笔两天时间写了十三篇,完成了两个人的答卷。

  等到会试结果公布时,这个沈同和居然拿了第一名,夺得会元;而赵鸣洋也名列前茅,拿了个第七名。

  咱就是说,老赵你有这水平至于违法犯罪?说不定庶吉士都能考上。】

  【但这也侧面说明了,科举舞弊的猖狂。】

  【自北宋之后,文人儒士都喜欢将横渠先生那四句话挂在嘴边标榜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的蝇营狗苟,简直玷污了张载的话!】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6-1815:12:47~2023-06-2320:28:5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玄影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柠檬10瓶;鲜花与月亮9瓶;萌物懒羊羊2瓶;宁云、63571304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7章 明末下14

  ◎把这八家都给朕抄了!◎

  【宋明时期,文官士绅是整个社会的“掌控者”,他们都是这个德行,可想而知上到统治者,下到贩夫走卒普遍的思想境界。

  咱们就说说明末的商人吧。】

  文华殿上的大臣悄悄松了口气。

  这天幕上的小妖女实在太过分了,逮着他们骂个不停,真是恨不得捂住她的嘴。

  现在终于换了一批人骂,应该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吧?

  【现在提起明末的商人,最出名的、最让人痛恨的不是东南沿海的海商,不是徽州的土豪,甚至不是扬州的盐商,而是北面山西的“晋商八大家”。

  其实说是“晋商八大家”也不准确,这里要小小的纠正一个大家广为流传的说法。

  真正的“晋商八大家”,指的是清朝时期八个势力雄厚的晋商,分别是:乔家,常家,曹家,候家,渠家,亢家,范家,孔家。

  电视剧《大宅门》讲得就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这个乔家。

  而我们常说的明末那八个晋商,应该叫“皇商八大家”更合适,分别是: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

  卢象升是刚被宣到文华殿的,因为崇祯已经在心里打算重用他了,所以叫了他来。

  卢象升看了看殿上众人姿态各异,心里不禁冷笑一声。

  天幕上提到的这几个人他可太熟了,辽东局势糜烂至此,这些人一个都逃不过!

  崇祯当然不会记得几个商人的名字,此时听到天幕一一指名道姓的说来,心里不禁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不为别的,就是那“皇商八大家”的名头。她他确定二十四监开的皇店皇庄里,没有这个所谓的八大家,那么……该不会是建奴那边的吧!

  【先来盘一盘他们的发家史。】

  【众所周知,明朝和关外蒙古打了一辈子,互相也没能把对方从物理层面给消灭。明廷早起战斗力爆表,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两种生活形态注定了很难融合。于是明朝沿着古长城旧址,修建了新的“明长城”,其上分布着从西北到东北连绵不绝的要塞群,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九边”。

  如果游牧部落南下,他们不可能翻山越岭嘛,毕竟那个时候战略运输机还没发明,山西和河北以北的那些山,连兔子都不大好溜达,更别说明廷那些带着物资的起兵步兵相结合的野战兵团了。

  所以只能是走山之间的豁子,而且得沿着水源走,按照这个条件去看北方,你就会发现没几个地方符合这个条件。如果你站在蒙古高原向南张望,就发现只有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张家口进山,才能安稳到达河北平原,如果瞎走,要不渴死,要不累死,反正进去就别想出来了。】

  天幕上徐徐展开了一幅地图,明朝众人没人知道“3D”是什么东西,但是这副地图却让他们惊呼竟然能如此栩栩如生,简直像是把山川河流地貌风情都真实的汇聚在了那方天幕之上。

  朱元璋一边让画师记录,一边跟徐达惊叹道:“就算是上次说你北伐之事,也没出现这样详实的地图。”

  徐达被吸引的一时忘记了为臣之礼,头也不回的喃喃道:“与其说是地图,不如说是个沙盘,这里的山川、丘陵间的高低错落,简直比沙盘要准的多,就是我当初亲眼见到的样子!”

  虽然天幕上视角的转动,地图渐渐被放大,聚焦在山西、北直隶与蒙古一带,用星号标识出了刚刚提到的三个城市。

  这三个城市都是洪武时期还不曾有的,但从地图上看,确实都是重要的地方。

  徐达指着张家口道:“这里我认得,大概就是万全都司的所在!”

  朱元璋点点头:“既然是天幕指点,那必然是有缘由的。老徐,回头你亲自跑一趟这个张家口,连着万全都司一起,准备圈地建城。”

  虽然他现在还在和逃窜的北元打生打死,但是不妨碍他开个口子,吸引那些过不下去的蒙古牧民来效力嘛。

  【所以大家也看出来了吧,城市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往往是天然港口或者贸易枢纽地,刚才提到的这仨地方,就是天然贸易枢纽和兵团集结地,不管是做买卖或者骑兵南下,都得先到这些地方去。所以他们都是天然城市。

  这也就为山西人找了两个向蒙古流动的方向。

  大家听说过走西口吧?其实就是从朔州向北,途径杀虎口,一直到呼和浩特。

  当然啦,从地图上看,这一路向北的,似乎应该叫“走北口”。但其实“走西口”的“西”是针对东边的张家口的。古代山西人还有一个迁移路线,就是从出张家口到蒙古,这个叫“走东口”。当时商人和流民都是通过这两个通道在内蒙和山西之间流动。

  明朝初年对蒙古的几次北伐,大多都是从山西出长城,最远打到过现在的贝加尔湖那一带,蒙古人打不过就跑,差点跑北极圈去了,明朝没啥好的办法,追又追不上,只好开始对蒙古实施全方位的禁运,也就是古代版的“贸易战”。

  据说蒙古人跑回去草原没几年,就已经被经济制裁到只能用兽牙做箭头了。】

  地图再次变动,几条贸易线被用红线连接标注了起来。

  朱棣激动的一拳锤在朱高炽坚实的臂膀上,眼神中带着一丝可疑的狂热,对大胖儿子道:“看见了么?这红线不仅仅是商路,更是适合我大明军行进的路线!沿着这一路都有水源补给,只要建立好了火墩城堡,辎重压力要小得多,咱们早晚能剿灭各大汗廷!”

  朱高炽欲哭无泪的捂着自己被暴击的胳膊,不敢漏出一丝不满,连连附和,然后问道:“可是爹……国库现在没钱……建那么多墩堡怕是有点难。”

  朱棣顿了一顿,大手一挥道:“怕什么,我朕已经下诏三保去研究海路图了,下西洋绝对可以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