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毫不意外,老套路了。
其实听到自己这班老兄弟的归途,刘邦也是有些唏嘘的。
但他还有更重要的大局要去思量。
【刘恒的态度很暧昧,只是把这件事交给当时的廷尉去处理,自己没有做任何表态。廷尉秉公办理,先把周勃下狱调查。
这下子,周勃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但他这个时候脑子还算清醒,他先是拿出千金去贿赂狱卒,省的狱卒再“侵辱”自己,狱卒投桃报李,提醒他去找公主替他求情——周勃的长子尚了刘邦庶出公主。
然后把自己其他的财产都送给自己汉文帝的舅舅薄昭。
宝宝们还记得薄昭么?刘恒的亲娘舅,薄太后唯一的弟弟,刘恒继位前就是他冒险去长安打听消息、确认局势的。所以刘恒继位后,以这个功劳为借口,强行把薄昭封为轵侯,让他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帮助自己收拢权力,稳定帝位。
但是到了文帝四年这个时间当口,刘恒已经不太需要薄昭的辅助了,而薄昭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有些飘飘然。
他收下了周勃的重金——毕竟周勃是万户侯啊,那财产肯定是不少的——然后薄昭去找了薄太后求情,想要保下周勃。】
吕后听到这里,冷笑一声。
权力,可真是个迷人的东西啊。谁到了高的位置上,都忍不住想要攫取更多,想要去争去抢。
如若不然,那伊尹和周公,也不会被世代所推崇称颂。
可权力走到了尽头,难免容易粉身碎骨。就像她去世后的吕家……
不,她将来是大汉的太后,她应当有这个资格才对!
【汉朝是两宫制,也就是说,从法理和制度上,保证了太后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
薄姬的前半辈子过得或许很憋屈,但如今成了皇太后,儿子又是明面上的大孝子,她也敢说话了。
于是在刘恒有一次临朝时,薄太后发表了自己关于这件事的看法。而且不是平心静气的劝说,《史记》里描述这一段时,用的词是“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冒絮,就是头巾。就是说薄太后在刘恒上朝的时候,用抓着头巾朝他扔过去。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皇帝被亲妈给砸东西教育了。
啧,天子的威严何在啊哈哈哈。
汉时的两宫制,太后权势可见一斑。】
刘邦打量了一眼薄姬,仿佛刚认识她一般。他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谨小慎微、护子心切的母亲,将来会当众用这种方式展现自己身为太后的威仪。
薄姬也傻眼了,这、这是她将来做的事?
“陛下……”
刘邦摆摆手,似乎不愿意多说。
朝中那些老兄弟在和他定制这大汉朝纲时,经常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所以不管谁当了太后,手上都有了权力,只看自己愿不愿意用罢了。
很少会有人忍住不用。
只是……他后宫这些人,若是比朝政之事,怕是皆不如吕雉。
这个女人,还真是让他为难。
【薄太后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嘛!”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刘恒也无话可说,只能借坡下驴,说这件事刚刚查清楚啦,确实是冤枉了绛侯,现在马上就放他出狱。然后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和食邑。】
吕后明白,功臣集团是多么大一股势力,远不是那刘恒当了几天皇帝就能立马摆脱的。所以敲打到这个份上,让他们都足够听话,拿来制衡外部诸侯也就够了。
想到这里,吕后竟也有些欣赏起这小儿了。
“若是盈儿将来像这刘恒一样就好了……”
被自己的荒唐想法吓了一跳,吕后摇摇头。
【刘恒这个威,立了,但没立完全,因为最后他到底是放了周勃一马。这也是他后面非要逼亲舅舅薄昭自尽的一个原因。
但立威的效果还是有的。
毕竟连周勃这种身份都是靠散尽家财请了皇太后出面,才能捡回一条命,所以其他列侯轻易也不敢造次了,再加上朝堂一点点的大换血,功臣遗老基本很少占据中央的重要官职,除了一个丞相张苍。
因此,“收下当狗”这一步的勉强成功,也标志着刘恒对功臣集团收拢权力的完成。】
【说完功臣,我们就要来说说另一个大方面了,宗室诸侯王。】
这可是重头戏,刘邦放下刘恒,让他坐到自己身边的栏杆上,认真听了起来。
【刘恒刚继位时,因为荡平诸吕以及不承认惠帝那几个儿子的血缘关系,所以一下子空出来好几个封国。刘恒除了赏赐功臣之外,对于诸侯王也得做出安抚。尤其是在政变中立了大功最后还被抢了皇位的齐王一脉,刘恒更是得大力封赏才能稳定局势。
所以他把原来的琅琊王刘泽改封为燕王,把琅琊郡先还给齐国。然后把原来从齐国划出来的城阳、济北而郡封给了刘章、刘兴居兄弟俩。另外还封刘邦第五子、也就是上上任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继续当这个赵王。最后,就是按照惯例,封刘恒他自己的儿子们,把其他剩余的封国给填上了。】
这倒是应有之意。
小透明刘泽心里松了一口气。燕国好哇,燕国妙哇。虽然燕国偏僻还面临匈奴,但是远离中原纷争。
若是陛下现在封他当燕王,那才是捡了天下的便宜!
刚入长安开始仕途的小透明刘泽,完全想象不到,他未来二十年的人生有多跌宕起伏,心态自然也不一样。
【但这个局面很快被打破。
到了汉文帝三年,也就是刘恒入主长安的第四年。燕王刘泽、齐王刘襄、新的城阳王刘章都先后去世。如果算上陈平去世,以及周勃死里逃生,那当年那场政变的核心人物,只剩下济北王刘兴居一个了。
而且,刘泽年老,刘襄人到中年没挣到皇位也憋屈就算了。可二十多岁正当壮年的刘章为啥也没两年就死了呢?他身体可一向好的很,当年在宴会上杀吕家人、在未央宫追杀吕产的时候,是何等意气风发?
这不由得不让人阴谋论,是汉文帝背后搞了点什么小动作。】
“你小子……”刘邦看着乖乖靠着自己的小刘恒,欲言又止。
要说这里面没点猫腻,鬼都不信。
这孩子确实比他这个当爹的还心狠。
他看看薄姬再看看刘恒,怎么感觉刘恒跟刘盈生颠倒了?这么心狠应该是吕雉那个女人的种才对啊。
【那济北王刘兴居也是怕的不行啊,哥儿几个都没了,就剩他一个了,他真是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然后突然就被“病亡”了。
所以……要不反了他娘的!
正好这个时候,匈奴大举进攻。汉文帝震怒之下带着大兵去往北方边境,亲自坐镇在老家——代国国都太原指挥大军。刘兴居一看长安空置,简直天赐良机,于是起兵造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刘兴居的反叛没有翻出一丝浪花,就被刘恒在太原发的一只偏军给剿灭了。
讲真的,我怀疑刘恒在搞钓鱼执法。】
陈平:我感觉我这点阴谋远不如四皇子。
他对周勃道:“咱俩真是活该。”
【刘章好歹是自然“病故”,所以他的城阳国传给了他儿子。但是刘兴居这是公然起兵,那正好给了刘恒口实,他直接把济北郡收归国有,实行郡县制,归中央朝廷管辖。】
【刘恒看了看离关中最近的一圈诸侯王,发现其他的都摆平了,只剩下淮南国了。
咱们说过,保护关中长安的要塞是潼关,那出了潼关去往中原的第一要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函谷关,也就是荥阳。而靠近荥阳的四个诸侯国,按照顺时针排列,正是代国、赵国、梁国、淮阳国。
而除了这四国之外,再靠近的就是淮南国了。
现在赵国给了感恩戴德唯唯诺诺的侄子,其他三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只剩下一个淮南国没有敲打过,不是捏在手心里的。
刘恒左思右想都觉得难受哇!】
陈平:好好好,让我听听四皇子还有什么手段,我学习一下。
【现任的淮南王是刘长,就是那个从小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小儿子。刘长的亲生母亲是原赵王张敖的美人,后来刘邦讨伐韩信的时候路过赵国,张敖让这个美人去侍奉刘邦,结果又是一发入魂。但这个美人——也就是赵姬没有被接到长安,而是留在赵国养胎。
可孩子还没生下来,赵国的相国想谋反被告发。张敖和赵姬也受牵连下狱,刘邦甚至没有怜惜这个怀着自己骨肉的可怜女子。后来赵姬的家人辗转求到审食其面前,想让他在吕后说句好话。吕后没听,审食其也没在意。
但是赵姬是个有气性的人,她生下刘长后就自杀了。孩子抱到刘邦面前,刘邦才“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
刘邦:额……张敖是他的准女婿啊,这刚定下的婚约。
岳父睡了女婿的小妾,生下孩子之后,送给岳母抚养……是这个意思吧?
虽然他确实不在乎,但是吕雉这女人得拿什么眼神看他啊!
吕后:这个老不羞的!
张敖娶了她女儿鲁元公主之后还敢纳妾?!
【刘长因此在吕后时代比较平安。后来政变,刘长毕竟是刘邦的儿子,所以荡平诸吕没有波及到他,他还是在封国逍遥快活。
但是宝贝们,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文帝三年,刘长作为诸侯王去长安朝贡拜见,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结果他去了长安后,前往审食其的府上求见。
人家审食其肯定不敢托大,听说他来了,立刻到大门口相迎。
然后,刘长掏出藏在袖子里的铁锥,把辟阳侯审食其当场锤杀。】
审食其大惊失色,这里面还有他的事儿呢?
他也在萧何府上,虽然跟他搭话的人不多。
现在,他甚至感觉有人有点幸灾乐祸,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的错觉。
【咱就是说,之前也没记载过刘长有什么失心疯的事儿啊?】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和刘邦他们都是老乡,按说也应该属于功臣集团的一员。但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样。
丰沛故人的功勋,基本都是跟随刘邦出沛县去争霸天下得来的。但是审食其是和刘邦的二哥刘仲一起,留在老家照顾刘邦的一大家子。
后来刘邦得封汉王,老刘家人出发去找刘邦,也是审食其护送他们一起去的,然后半路就被项羽绑了去当人质。和刘老太公以及吕雉他们,是有共患难的革命友谊的。】
嗯?
吕后感觉有点不妙,这天幕想说什么?
【因此大家都知道,审食其和吕后关系不错。尤其是刘邦驾崩,吕后掌权之后,审食其更是成了吕后的心腹。在惠帝时代,吕家的侄子还太年轻不能拉到朝堂的时候,吕后就是安排审食其去担任从王陵手里夺来的丞相之位,分化瓦解功臣集团。
这个时候,就已经有很难听的传闻流传开来了。甚至这种桃色新闻都传到了惠帝刘盈的耳朵里,气的刘盈把审食其抓进大牢要杀他。】
刘邦:!!!
还有这种事?!
审食其面色涨得通红:污蔑,这是纯纯的污蔑!
这天幕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公开说些宫闱秘事,真的好么?!
【审食其到底是不是吕后的男宠,那谁也不知道。但有些东西,就算是假的,当所有人都说是真的,那假的也成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