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159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陈蒨觉得自己真是一位体贴的帝王,考虑得十分周全。

  毕竟本朝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所有公务都堆到帝王身边,有事没事就找陛下汇报。

  真是想想就心酸!

  自己淋过雨,就赶紧给别人撑伞。

  接下来的日子。

  来自宫中的赏赐源源不断地送入张府,指名道姓给张弘范,使者如流,门庭若市,一时间俨然成了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然而,细看去。

  这些赏赐以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为主,还有各种适合小孩子的美玉奇珍,全部都是催人快点下崽的……

  张弘范对此浑然不觉,沉浸在被帝王看重,青眼相待的喜悦中,觉得自己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因为太过骄傲,走路带风,还被气不过的某官员匿名拖进小黑巷揍了一顿,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还破了相,凄惨无比。

  陈蒨闻讯大惊,亲自唤他进宫,为他上了药,又不由分说给对方放了一个月的伤假。

  张弘范感动得无与伦比,更加坚定了为陛下效死的决心。

  就连张柔都觉得惊叹,不知小儿子撞了什么大运被陛下看上,这是实打实的简在帝心啊。

  在参赛期间,只有本方势力能看见评论区,张家父子被瞒得死死的。

  殊不知,陈蒨心中想的是。

  后天造成的脸上伤应该不会影响到孩子吧……不行,得快点治好,万一呢。

  至于放一个月的假也很好理解,在家里无所事事,还不赶紧造人?

  张弘范只有一个夫人,历史上也只生了张珪这一个孩子。

  所以,在文皇陛下,以及万朝吃瓜观众的千呼万盼之下,张府终于传来了喜讯,张夫人总算有了!

  张弘范抱着小团子笑得嘎嘎开心,浑然不知自己死期将至。

  李庭芝近来军务繁忙,随着蒙哥在钓鱼城下遇刺身死,蒙古大军溃散,不少将领纷纷来投,他以塔察儿的子侄身份趁机收拢了不少军队。

  虽说这只是个噱头,孟珙与塔察儿的结义不知含了多少水分。

  蒙古军也知道这是个噱头,但李庭芝是新朝炙手可热的元帅,这时候成为他的亲兵,未来前程大大的有,何不顺水推舟,打个配合战呢?

  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配合*得亲密无间,很快就扫荡了临安城,覆灭赵宋,平定南方全境。

  只可怜枉死的塔察儿,不仅死得惨,身后还只有一个假侄子给自己烧烧香火。

  百忙之中,李元帅抽空去看了一眼小张珪,别说,确实神华清秀,可可爱爱。

  唉,瞧陛下对小团子爱不释手的模样,准备当场就抱回家,看来自家军师是彻底没戏了……

  陈蒨见他神色瞬间变了数变,好似打翻了调色盘,不由奇道:“庭芝有心事?但说无妨。”

  李庭芝下定决心,觉得是时候把人推荐上位了。

  然而不等他说话,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剧烈的喧嚣声,像是在迎接什么人,侯安都大叫道:“陛下,有人接了求贤令!”

  陈蒨:???

  每日接求贤令的人多了去,何以爆发出偌大动静?

  侯安都又道:“是陛下你亲手写的求贤令!”

  陈蒨微感惊讶,决定亲自出去看看,他的亲笔求贤令给的很少,总共只有十封,都是经过认证的庙堂高才。

  门外,有个素衣文士长身而立,他的年纪并不算很大,却已饱经风霜,两鬓苍白,一双眼眸锐利而坚决,仿佛覆满严瓦的万刃寒霜,那是不管历经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曾磨灭的斗志。

  他长揖到地,一直不曾起身:“罪臣故金丞相张天纲,拜见圣主。”

  李庭芝:???

  这就来抢饭碗了!

  江南没有人不知道张天纲,宋理宗更是一度对他恨之入骨。

  金朝覆灭之后,这位丞相欲跳水殉国却被捞起,被抓到了临安,宋理宗心想你亡国之人,总该低首求饶了吧,于是嘲讽他:“何以至此?”

  谁知道人家脊梁骨硬得很,直接来了一句:“天下岂有不亡之国!我金之亡,比汝徽钦二帝如何!”

  我金之亡,比汝徽钦二帝如何......

  太扎心了。

  不带这样羞辱人的啊。

  宋理宗气急败坏,只好无能狂怒,大呼“曳去”,叫人赶紧把张天纲拖走!

  【作者有话说】

  很好笑,关于孟珙和塔察儿结为兄弟这个事,看起来像野史,但确实是是真的。

  《宋史.孟珙传》,以及孟珙的神道碑上都有记录:“(孟)珙与射猎,割鲜而饮,驰入其帐。倴盏(塔察儿的小字)喜,约为兄弟,酌马湩饮之。”

  最近把《金史》的列传都看完了,很多触动我的地方,感觉此前对这个王朝的认识很片面,下章试图分享一些相关故事(?)

  唉,贞祐、天兴二十年,读来字字皆血泪啊

  51

第51章

  ◎划江而治?不,划半球而治!◎

  金朝的亡国,以一种十分惨烈的方式落幕,堪称历代亡国场景中最悲壮的一个。

  金朝皇位传九代,计一百二十年。

  最后的二十年岁月,自野狐岭之战爆发以来,一直在抗击蒙古。

  宣宗南渡,弃燕京而走,南迁至汴京。

  完颜珣是远枝庶子即位,卫绍王之侄,没有受过一天正经的帝王培训。

  本来吧,这皇位的大馅饼万万掉不到他的头上,还是因为权臣胡沙虎行废立计,才侥幸一登大宝。

  古来叔叔抢侄子皇位的不少,但侄子抢叔叔皇位的……还真是罕有听闻。

  即位之后,韬光养晦,翦除权臣,开始了励精图治。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传来了一个惊天噩耗。

  成吉思汗分兵三路攻金,势如破竹,几乎荡平所有河北郡县,金朝只保留了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座城池还在掌控范围内。

  好在成吉思汗只是来打秋风,掳掠一遍,挣点钱花花,来年还是要回草原上去的,并无长期驻扎之意。

  所以,金宣宗谦词厚礼一求和,成吉思汗眼看有利可图,也顺理成章退了兵,带着战利品潇洒离去。

  这次蒙古退兵了,但下次呢?

  亡国之危迫在眉睫,金宣宗很勤奋,一下支楞了起来,试图振作国祚,每天处理政务直到深夜,通宵达旦,史称“勤政忧民,躬亲细务”[1]。

  奈何实在是脑子笨,能力有限,越努力情况就越糟糕,越糟糕就越急,越急就越进行完全错误的努力。

  导致一错再错,错上加错,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加上又性情多疑,对臣下极尽猜忌苛刻,出了事还毫无担当,特别喜欢让臣子背锅,搞得朝野人人自危。

  下一款类似金宣宗的君王,已经是明末的崇祯帝了……

  如此瞎忙活,结果可想而知。

  一通操作猛如虎,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非但没把金国从亡国深渊里拽出来,反而飞起一jio,把国家踹得更深了。

  属于是挖好了坟,还特意往坟头多添了点土……

  眼看国家江河日下,内忧外患蜂起,宣宗急得五内俱焚,一蹬腿,归天了,将满目疮痍的局势留给了继承人。

  第三子完颜守绪在灵前即位,是为金哀宗。

  完颜守绪是个混血,母亲明惠皇后王云,是金国百年来唯一的汉人皇后。

  开局即绝境。

  刚登基就发现,如今只剩半个河南、三分之一的陕西、以及山西的一点边角料,加起来才二十多万平方公里。

  这已经不能叫帝王了,只是一个稍大点的地方太守。

  金国传统的猛安谋克武装,也已全部腐朽,根本不堪一击。

  更为糟糕的是,金宣宗之前搞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北丢南补”战略,在北方蒙古那边丢的土地,打算从南宋补回来,同时与蒙古、宋、西夏三线开战。

  结果,三线全部惨败。

  外交关系也因此搞得很僵硬,其他势力眼看金国亡国在即,都急不可待地准备落井下石,压根不打算联合抗击蒙古。

  一句话,都是老皇帝犯下的孽啊……

  面对如此亡国绝境,完颜守绪不甘于坐以待毙,决定放手一搏。

  结果,还真被他找出了一条中兴之路。

  ——至少在当时,金国人真有那么几年,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完颜守绪招纳黄河以北的归正人,建立了一支亲兵,“忠孝军”。

  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来自已经沦陷的蒙古境内,千里迢迢,投奔过来。

  他们的成分极其驳杂。

  有不甘家乡沦陷、不愿事敌的汉人或女真族青壮,有被蒙古人从中亚地区掳走,运到中原来当炮灰、侥幸逃脱的中亚人,还有因为不服蒙古明目张胆的民族歧视,不愿屈膝为奴,决心为自己一战的回纥、羌人、党项各族[2]。

  虽然身份各异,但也有两个共同点。

  因为是归正人,所以都很了解蒙古敌军的作战方式。

  同样也因为是归正人,所以,忠孝军的每一名成员,心里都很清楚,自己被蒙古一方恨之入骨,余生只能绑在金国这条船上,冲锋陷阵,至死方休。

  不可以被生擒,也不可以投降。

  在蒙古人看来,这些归正人都是变节者,一旦被抓,将会遭遇地狱般的悲惨待遇。

  忠孝军这样的特殊武装群体,只能出现在末世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