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卿底事
也只有真正的末世,才会将这样一群已经家破人亡、无亲无故,甚至已经被国家抛弃的人,重新团结在一处。
横刀立马,不求功名,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要在死前再为自己一战。
金末战争二十年,造就了一批经历惨痛的归正人。
他们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就近投金,比如忠孝军,另一种,则跋涉了更远也更艰险的路,选择去投宋,比如张世杰。
张世杰在崖山死战,和十万军民一道殉国。
忠孝军在三峰山和蔡州为金国就义,面对敌人的屠刀,杀到只剩最后一人,也没有后退。
无论如何,绝不会再投降蒙古。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被蒙古征服的地区,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是蒙古军的奴隶、是炮灰、是任意屠杀玩乐的对象,但不是「人」。
要么选择屈膝跪下,要么就再度拿起刀剑,亡命出走,无尊严,毋宁死。
当然,即便跪了也不一定能活。
比如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大胜班师途中,嫌弃投降的八万汉军累赘,直接想把他们全部杀死。多亏耶律楚材在军中随行,第一时间赶来劝阻,才救下了这八万人[3]。
同样是一死,何不奋力一搏?
心知必死,故决然不畏死。
唯不畏死,方可所向披靡。
忠孝军最巅峰时,也只有区区数千人,不曾满万,但作战极其精锐彪悍。
提控官陈和尚,小时候和哥哥一道被蒙古军掳掠到北方。
后来,兄弟二人归正投金,护送母亲一路南下,冲破蒙古追兵的包围圈,合力拖着一辆板车,硬是将母亲运过了黄河。
陈和尚带领忠孝军,打出了许多漂亮的反击战。
在大昌原以四百骑大破蒙军八千,收复太原,解围卫州,大胜倒回谷。
一时间,俨然成了这个国家的大英雄。
加上完颜守绪为政勤俭宽仁,肃清吏治,广开言路,数年之内,朝野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金国上下一片欢腾,所谓“举朝刻日期中兴”,都认为天子英明,国家中兴有期,收复山河已经在望。
……
然而,蒙古人没有再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国力的悬殊之别如同天渊,也远远不是完颜守绪的勤政,和数千忠孝军的奋勇作战,所能够弥补的。
正大八年,蒙古三路大军分兵灭金,金国的亡国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一路上,蒙古军遭遇到了至为激烈的抵抗,河中战场更是成了绞肉机。
河中地处险要,乃是通向关陕之地的门户,早在金宣宗时期,就被蒙古人攻占过一次。
当时,汉人守将侯小叔——原是当地一名船夫的儿子,结坞堡抵抗蒙军,金宣宗闻讯,特意授以将职,以示嘉奖。
他深感帝王恩义,决定倾身报国,阵前斩杀了劝他降蒙的亲兄,以示死守决心:“我舟人之子,致身至此,何故出降!”最终持节战死[4]。
四个月后,金国又夺回了河中城。
这一次,蒙古军再度大举来攻。
守将完颜讹可在城破后,率军民展开了最后的巷战,力竭被擒,宁死不降,被分尸杀害,河中遂陷落,汴京门户大开。
另一边,拖雷已经带着蒙古兵借道南宋(强行借道,虽然对方没同意,但直接打穿的那种),一路飞奔,即将兵临汴京城下。
在外驻守的陈和尚收到战报,带着忠孝军出发,另一名将领完颜合达,也带着金国的其他军队主力,北上回援汴京,一道来救金哀宗。
援军与蒙古兵连日鏖战,行军进度大大减缓,在行到三峰山的时候,携带军粮已经全部告罄。
此时,他们距离汴京只剩不到百里。
陈和尚带头冲锋,振臂长啸,激励众人奋勇作战,一鼓作气杀出三峰山,直抵汴京城下。
这一下,真的起了效果,援军大为振作,居然反过来将蒙古逼入下风,打得对方嗷嗷叫,并把拖雷等人合围到东面一块高地上,准备一波全歼。
因为血战太久,人马疲惫,实在是无法再继续支撑支撑,陈和尚选择了就地扎营,信心满满,决定明日再战。
然而。
当一个国家走到了穷途末路,就连天意都不会站在它那边。
当夜,下起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天气转为剧寒,积雪浩浩荡荡,一直到齐腰深。
也有人说,这是蒙古的托雷请一名巫师作法,向上天祈雪,所换来的……
这是河南一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雪,偏偏发生在了这个国运的转折点上。
金兵僵立在大雪中,已经很久没有进食,四肢也没有一点暖意,许多人纷纷冻毙,面无人色,根本无法握弓作战。
而蒙古人却早已习惯了如此极寒的天气,顿时如鱼得水,策马长驱,化为死神的镰刀,无情收割着毫无抵抗力的金兵。
这一战,完颜守绪苦心经营多年的金国精锐主力,全军覆没。
不仅忠孝军荡然无存,就连高级将领也无一幸免,陨落如雨。
「铁枪」张惠为诸军断后,慷慨赴死,高英与其夫人一同战死。
骑兵主将杨沃衍,拔剑斩杀了蒙古的招降使者,望汴京拜且哭曰:“无面目见天子,惟有一死耳”,随后自缢殉国[5]。
主帅完颜合达被蒙古军俘获,因拒绝投降被杀害。
陈和尚知道,今日就是为国捐躯之时,却不愿就此不明不白地死于乱军之中,于是挺身而出,告诉蒙古兵:“我金国大将,欲见拖雷。”
托雷接见了他。
陈和尚昂然道:“汝可速杀我!”
“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
“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
托雷见他如此忠烈,很欣赏,想要逼降他。
但陈和尚不肯下跪,于是命人砍断他的腿,又一刀削开脸,裂口从嘴角一直划到耳边,欲令他屈服,陈和尚却始终噀血痛斥,至死不绝[6]。
……
前线的战报传来,完颜守绪在汴京为死难将士举办了一场大祭,痛哭甚哀。
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哀悼,因为此刻,蒙古大军已然兵临城下。
蒙古现在已经换成了窝阔台大汗,这回,大汗本人御驾亲征,给完颜守绪开了一封劝降书。
要他“黜尊号,拜诏书,称臣,去冠冕,剃发易服,自领西京留守。”[7]
每一项都极尽侮辱之意,但最侮辱的,莫过于这一条“剃发易服”。
蒙古人是剃发的,叫做“改易巾髻”,金朝初年也曾推行过类似政策,后来很快终止。
但眼下,这群过了一百年,已经完全被中原汉文化改造渗透,彻底汉化的金人们,却根本不剃发。
不仅不剃,反而将此视为奇耻大辱。
蒙古大军一路南侵,到处逼人剃头,引发群情激愤,许多金人宁可自杀,也不愿剃头、改换衣冠。
徐州守将徒单益都,拒绝蒙古人的招降,并疾呼:“今大事已去,岂有改易髻发、夺人城池以降外方乎!”而后战死。
汴京陷落,一名狗汉奸崔立为了讨好蒙古主子,以便效仿从前的张邦昌,当一个傀儡君主,便开始满城推行剃发。
世袭谋克蒲察琦断然拒绝:“今日易巾髻,在京人皆可,独琦不可。琦一刑部译史,袭先兄世爵,安忍作此?”而后自缢。
另有,汴京留守乌古孙奴申、御史大夫裴满阿虎、户部尚书完颜珠颗、奉御完颜忙哥、大睦亲府事乌古孙仲端、大理裴满德辉、右副点检完颜阿撒、参政完颜奴申之子麻因……[8]
一干人等,因为不愿剃发受辱,全部自杀。
这些女真人,虽然名义上还拥有一个女真名字,但在文化认同上,已经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普通人尚且不愿剃发易服,何况完颜守绪一国之君?
蒙古一方开出如此的投降条件,与亡国何异?
满朝文武群情激愤,攘袂奋起,汴京军民更是开始上街游行,纷纷表示蒙古欺人太甚,跟他拼了!
一百年前,同样在汴京这个地方,同样有一群忠愤填膺的大臣与百姓。
但徽钦二人接亡国条款的时候,还接得怪爽快的,一点羞耻之心也没有。
金国百官正打算叩首上书,让陛下千万不要学徽钦这两个反面典型,却惊闻一个消息——
蒙古使者唐庆一行人全部死了!一个不留!
百官:???
厉害了我的陛下!
虽然名义上,蒙古使者是被几名士兵闹哗变所杀,但是……几名士兵事后不仅活蹦乱跳,没任何处罚,反而还受到褒奖,连升三级,摇身一变,成了完颜守绪的亲卫。
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吧。
就很有一种掩耳盗铃的美。
好似侯安都手一伸,咕嘟咕嘟,把前朝帝子推进江心喂鱼。
陈蒨:他杀了人?和朕有什么关系?
结果一个反手,就给侯安都升官封了侯。
完颜守绪做掉了蒙古使者,决定死磕到底,绝不向敌人低头。
此时,又发生了两件事,更加坚定了所有人的死战之心。
一是,蒙古人久攻不下,开始焦躁起来,为了搜刮战利品,掘掉了他母亲王皇后的陵墓,并且开棺戮尸。
二是,汴京南面有一条护城河,极其易守难攻,蒙古人驱赶着八万无辜的俘虏和妇女老幼,命他们背负干草,填平沟渠。
甘草不够,就拿人命来填。
这些俘虏有的来自中原地区,也有的,是蒙古西征时期抓住的各色中亚人,被一路驱赶运送过来。
城下哀嚎连天,尸横遍野,城中的汴京居民看在眼中,皆为之悚然。
一名乐妓张凤奴,也在被裹挟的炮灰队列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她扬起声音,对着城墙上的所有守军大喊道:“我倡女张凤奴也,许州破被俘至此。蒙古军不日去矣,还望诸君努力为国坚守,无为所欺也!”[9]
上一篇:穿越兽世:绑定生子系统后逆袭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