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106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林知了等人毫不留恋的样子也让绣坊娘子确定先前生分的“堂妹”并非她的错觉。

绣坊娘子对薛琬的过往不好奇,但她知道“薛郎中”是名满全城的“林娘子”的兄长。绣坊管事娘子在梨花院就听说过“林娘子”的大名。酒囊饭袋聊起“林娘子”没有一丝不敬,这一点令绣坊管事娘子着实稀奇。

利用吃饭的时候人容易分心,绣坊管事娘子旁敲侧击,薛琬潜意识认为众所皆知的事没有必要隐瞒,于是只隐瞒了她有多少钱以及她娘不许她回去。

绣坊管事见她这么实在都忍不住同情她,嘴上提醒她留个心眼,心里高兴摊上个本分老实的绣娘。

林知了也很高兴,薛琬这个包袱终于有人接手。结果乐极生悲吃撑了。

薛理叫她回屋给她揉肚子,小鸽子趴在床边捂住嘴笑。林知了被他揉的心头冒火:“出去走一圈就好了。”

薛理:“你不是撑得走不动?”

“你可以扶着我。”林知了冲弟弟伸手。

小鸽子拉着她起来:“阿姐,你傻不傻啊?”

林知了朝他脑门拍一下,小孩气得松手去找大花。林知了想起先前没顾得说的事:“竹林酒家伙计说丹阳郡王回京过端午。京中是有什么喜事吧?”

第77章 回村吃席

先前伙计压低了声音, 薛理连一个字也没听见。闻言薛理急得脱口问:“什么时候说的?”意识到晌午伙计来过,“我看他鬼鬼祟祟的跟你聊什么,是聊此事?”

林知了好奇:“你以为什么事啊?”

薛理:“我以为又找你打听菜谱或者二八酱的做法。”

“他先说丹阳郡王奉诏回京,又因为他喜欢芝麻花生酱, 想趁机给他外祖父外祖母带几坛尝尝, 请我多做几坛。”

端午节在皇家称不上重大节日。京师应该也没发生大事, 否则袁家小公子会早在第一时间跑过来告诉薛理。

“陛下诏他回京应当是有别的事。”薛理说完拉着她出去, “不管什么事都与我们无关。当务之急是你,晚上睡不着!”

刘丽娘在院里烧水,闻言乐了:“弟妹, 明晚吃什么?”

“明晚不吃, 我减肥!”林知了故意说:“我要瘦成赵飞燕!”

薛理:“别胡闹!”

小鸽子拉着大花靠过来:“我不闹!”

薛理吓了一跳,无奈地瞪一眼他, 叫他跟上!

小孩一手拉着薛理, 一手牵着大花。

薛二哥见他们仨出去,叫刘丽娘把柴往里塞,他们也出去消消食。

薛瑜一听都走, 虽然她不想出去,但她更不想一个人在家,干脆去追三哥三嫂。

-

林知了因为不再收徒,每天下午都有时间,所以跟哥嫂以及小姑子轮流磨二八酱。过了一个月,十缸酱被竹林酒家的伙计装上车, 林知了也收到一大笔钱。

这笔钱她拿到手就和刘丽娘平分。

饶是刘丽娘每月都能分到近三十贯分成,有的时候三十多,仍然为分到这笔钱感到吃惊,只因对她而言属于额外收入, 等同于天降横财。

刘丽娘接过一块沉甸甸的银子感叹:“要是每月有一单——”

林知了:“我们胳膊就废了!”

刘丽娘摸摸日渐僵硬的手臂,嘴角的笑容凝固:“说的也是啊。”

林知了把银子送屋里,出来时手里多了几串铜钱。刘丽娘打眼一看就知道有五百文,奇怪她拿钱做什么,便问是不是又要出去用饭。

林知了摇头:“不想出去,只想趁着今天下午什么也不用做好好睡一觉。这个钱是给鱼儿的。”说完递给小姑子。

刘丽娘瞬间明了,这一个月薛瑜嘴上没少抱怨,但活也没少干,每天下午断断续续至少守着磨盘半个时辰。刘丽娘把银块给薛二哥,同时给他使个眼色。薛二哥回屋给妹妹拿五百文。

意外之喜也叫薛瑜很是高兴:“三嫂,二嫂,你俩要是这样,我就不客气啦。”

林知了:“这几年你也存了几贯钱,要不要换成银子?”

薛瑜想到了薛琬,这些年存的钱竟然都是铜板,导致二哥帮她搬的时候差点脱手撒了一地。担心那么多钱被人发现给薛琬带来灾难,搬出去换成银块二哥都要找借口。

薛瑜点点头就把她的钱盒子搬出来。

薛二哥带着妹妹出去换成银角子。林知了和刘丽娘把厨房收拾干净就回屋睡午觉。

过了约莫半个月,街上节日气氛浓郁,卖艾草和五彩绳的小贩随处可见。林知了店门外的巷子里至少有十位小贩的东西跟端午有关。

忙忙碌碌的林知了才意识到端午节快到了。

林知了准备小贩收摊前买一把艾草,只因这个时候很便宜,结果周嫂子来送菜和柴帮她捎来一把艾草,说她顺手割的。

周嫂子一片心意,林知了自然没有额外付钱。再说了,一文钱递过去也有点侮辱人。她给周嫂子挖一碗才晒好的黄豆酱。

周嫂子不会做黄豆酱,她的厨艺皆来自婆婆和母亲——两人都不会做酱,便问林知了怎么吃。

林知了告诉她可以挖一勺用油炒,加点小葱,炒得黏黏糊糊就馒头。

虽然周嫂子学会了和面,馒头对她而言也有点难度,她试着做过,酸的!周嫂子哪怕不想承认也得承认她在厨艺这方面不如比她小十来岁的林知了。

若不是和包子面用秤称面和水,周嫂子学会了也做不出皮软馅鲜的煎包,也做不出蓬松的鸡蛋糕。

周嫂子问可不可以就包子,林知了点头,皮厚馅少的包子掰开放一勺酱进去也好吃。

周嫂子喜滋滋地道谢后准备离开,忽然想起一件事,告诉她昨天看到媒婆去了薛二婶家,估计薛瑞的事快了。

薛琬搬出来快俩月了,林知了也意识到快了,送周嫂子离开后林知了回到院里便问薛二哥:“薛瑞成亲我们回去吗?”

薛二哥点头:“看在二叔的面上我们也得回去一趟。”顿了顿,“应当会选在休沐日,届时我和三弟一块回去吧。”

林知了:“薛琬那边呢?”

薛二哥看看天色,离天黑还有近半个时辰:“我去跟她说一声,她心里有底也不至于到时候慌得六神无主。”

薛瑜想出去透透气也要去,林知了叫二嫂陪二哥过去,至于薛瑜,既然只是透气,去哪而不是去。林知了叫薛瑜陪她去接小鸽子。

二人领着小鸽子到书院门外,门房就要请她们到屋里歇一会,薛理从院里出来。

薛理愣了片刻才敢相信:“你来接我啊?”

林知了:“意外吗?”

薛理满心欢喜,碍于门房就在不远处,轻咳一声压下笑意:“是有什么事吧?”

林知了白了他一眼:“鱼儿,我们走!”

薛瑜一脸无奈地说:“木头!”

薛理气笑了。走过去拉着小舅子问:“你姐没什么事?”

“不能只是来接我们啊?”小孩奇怪,他姐夫怎么总盼着阿姐有事啊。

薛理不习惯,闻言确定真是来接他,顿时满眼笑意:“能!走了!”

小孩觉得他很奇怪,不过他时常奇奇怪怪的,小孩习惯了,便随他去追林知了,“姐夫,学堂放三天假,你呢?”

薛理:“我们放五天!”

小孩羡慕嫉妒:“为什么?”

说来话长啊。

前些天薛理又去了一趟临安府,送学生参加今年院试。

可能因为这几年书院成绩好,以至于参加院试的童生们信心满满,难得考前考后都不曾紧张慌乱。院试结束后,家境富裕的童生们还有心思买点临安特产。

然而回到丹阳未满五日,府城传来公文,院试改成三年两次。今年落榜的童生再想参加院试要等上两年。

这个消息传来,原本信心满满的童生也忍不住担忧起来,只因考前几个月堪称煎熬,很多童生因此撑不下去而放弃。何况相隔两年之久。

不用参加院试的秀才们陡然想起去年秋闱加了“誊抄”,担心两年后又有变故,因此很是不安,导致书院的气氛有些浮躁。

院长一看端午临近,大手一挥五天假期,多跟家人聚聚沉下心来,节后该读书读书,该等成绩等成绩。

薛理懒得解释:“我也不知道。此事是院长定的。”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当院长。”

薛理无语又想笑,真有出息!

“不是要当将军?带着大花去边关打仗?”薛理问。

小孩想想:“也不能天天打仗啊。我听先生说,边关无战事。以后有外敌侵入,我就带着大花去打仗。不用打仗我就去当先生。天天给自己放假!”

薛理揉揉他的小脑袋。

小孩朝他手上一下:“长大了!”

自从小孩去了学堂,林知了便不再给他扎两个小揪揪,改为束发,用竹簪固定发髻。然而他贪玩,经常到了下午发髻凌乱。此刻又被薛理揉几下,小孩又碰一下,发髻散开,瞬间披头散发。

小孩朝他身上一下就朝前面喊“阿姐!”

林知了回头看去,哭笑不得,等他走近便问:“怎么弄的?”

“问你相公!”小孩满脸无奈,“那么大人了,天天就会作弄我。”

林知了用手帮他梳几下,给他绑好:“他坏我们不跟他玩。”

小孩对这个回答很满意,指着前面叫他姐夫走远点。

薛理抬起手,小孩伸出手臂:“我挡!”薛理顿时很无语,真幼稚。再看看自己的手,惊觉自己也很幼稚。薛理有点尴尬地把手背到身后,没话找话问二哥二嫂去哪儿了。

薛二哥真有事,薛瑜闻言反而没有胡思乱想,实话告诉他,薛瑞即将成亲,二哥去把此事告诉她琬姐。

薛理:“还是之前那位姑娘?”

薛瑜听出她哥话里有话:“不好吗?”

“先前媒婆给薛瑞说亲时,二婶没有撵薛琬。商议彩礼时也没有撵她。女方那边考虑期间,二婶把她往外撵。我总怀疑此事跟这位尚未过门的姑娘有关。”薛理摇了摇头,“也许只是我想多了。薛琬有没有提过这事?”

林知了:“提过一嘴。只是在她看来无论她娘做什么,都是叫她嫁给老男人的借口。兴许真是二婶拿人做筏子。”

薛瑜:“那也不会突然撵她?”

林知了:“给薛瑞娶亲要花很多钱,彩礼一份,还要给薛瑞做家具,还要宴请宾客。张丹萍一看这几年存的钱用了七七八八,想把薛琬嫁出去再收一份彩礼弥补亏空这种事她做得出。”

薛瑜也想不通究竟怎么一回事,干脆扔到一旁:“三哥,你和二哥回去吃席要给钱吗?给的话我也回去,不吃白不吃!”

薛理:“大概要给一百文。娘若是为了面子好看,可能叫我们和大哥每人出两百。”

薛瑜闻言又叫林知了跟她一块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