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167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他俩自小在农村长大,到了乡下很是亲切,先前又来过两次,对薛二哥家不算陌生,以至于半日就跟村里孩子和薛二哥家的几个小奴仆打成一片。

薛二哥回去的路上听妹妹说陈氏来了京师,到家把此事告诉刘丽娘,夫妻二人忧心忡忡。

刘丽娘的想法是陈氏可以来,别人也能过来。比如她娘家兄弟。五天后,薛二哥送俩小的回去,顺便捎上几坛甜面酱和豆瓣酱,刘丽娘忍不住跟过去。

林知了看到二嫂愁容满面,忍不住瞪一眼多嘴的小姑子。

薛瑜觉得冤枉,她都说了有她三哥三嫂在,陈文君不足为惧,没想到二嫂还是担心。不就是个心眼多的女人,又不是打不过。

信不信来一个她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薛瑜撇一下嘴,躲去厨房。

巳时到午时三刻这段时间店里没人,林知了叫俩人去店里歇歇脚。

刘丽娘坐下就问:“陈氏最近有没有找过你?”

林知了:“仁和楼的东家毕竟是殿下,她不敢明着给我添堵。”

刘丽娘忍不住骂:“真是癞□□趴脚背,不咬人膈应人!”

薛二哥:“弟妹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林知了把丰庆楼的笑料告诉二人,接着又说:“陈文君有几斤几两,我们还不清楚吗。除了蛋糕这几样她还会什么?我店里的洗碗工打听到那个掌柜的为人吝啬,你觉得那种人能容得下她一直拿着月钱不干事?”

刘丽娘点头:“陈文君那女人嘴巴会说,人还温柔。”瞥一眼薛二哥,“男人就喜欢这样的女人!以前天天叫我跟她学!”

薛二哥想为自己叫屈,可是想想早几年自己干的事,林知了叫陈文君出家用,他认为林知了爱计较,陈文君生个儿子,他跟大哥一样高兴……薛二哥选择闭嘴。

“店里的洗碗工还在找人打听她的事。等打听到我再想想怎么做。家里没什么事吧?”林知了听到二嫂应一声,就叫俩人傍晚再回去。

刘丽娘闻言说:“我们去市场买点东西。以前你买牙刷牙粉我没感觉,现在自己当家才发现不止这些东西用得快,一年下来油盐酱醋也要很多钱。”

林知了:“现在去吧。待会从后门进来,我把店里的门窗关上,在屋里调酱。”

刘丽娘把荷包给薛二哥,顺手带上店门。林知了把窗板安装好,就喊个厨子进来。

厨子没来,来个采买,正是钱二牛。林知了皱眉,钱二牛看到灶台上有两个酱坛子,估计她要做吃的,“我可以烧火!”说完跑到门外,看到宫女俞丫,“俞姐姐,过来!”

俞丫是做拉面的厨子,比钱二牛大两岁,八岁进宫,在皇宫两年,在东宫十年,做好在宫里呆一辈子的准备。后来有机会来到这里,俞丫也没有想过找个人嫁了。

在她看来没有娘家帮扶,她不想被婆家看不起只能下嫁。可是嫁到贫困人家不过是换个地方扶贫。不如现在这样。过几年从亲戚里面过继个品行好的孩子给她送终。

俞丫进来看到两坛酱也认为林知了要做吃的:“掌柜的,你说我做,还是我给您打下手?”

“我做吧。”林知了的衣袖上撸,钱二牛生火,她一边告诉俞厨子需要的配料一边挖酱。

待林知了把两坛酱挖出来,俞厨子把她需要的东西准备齐全。

林知了要调的是刷烙饼的酱。

如今店里有两种饼,一种是有酥油的油饼,一种是干巴巴的白面饼。油饼划来就能闻到酥油的香味,夹上里脊肉,味道美得很。

面饼夹的是卤肉也不如油饼香。

林知了把酱调好就叫俞厨子去拿几个馒头。

俞丫忍不住说:“哪有馒头啊。早上剩的几张烙饼和油饼也被他们吃的一干二净。”朝钱二牛看去,“以前在宫里也没见他那么能吃。”

林知了把酱挖到盆里,贴锅边的酱放碗中, “待会烙几张饼,划开后先扫酱,再放小葱和肉。”

俞丫听食客抱怨过,烙饼里面应该加酥油。闻言意识到食客不会再抱怨,立刻去厨房看看面还要多久。

林知了叫钱二牛把灶台收拾一下,她去院里,指着两个伙计,叫他们把暂时用不着的甜面酱和豆瓣酱送到库房对面的空屋子里。

看到酱,林知了脑海里想起一道菜,京酱肉丝。

店里有屠夫两炷香前送来的肉,林知了切一块猪瘦肉,看到面还没发,林知了叫俞厨子和一块面,用死面做水烙馍。

俞丫在她的指点下做出薄薄的面皮,林知了才开始炒肉。

闻到香味的林飞奴进来:“做什么好吃的?”

林知了:“饿了?”

林飞奴点头:“今天比什么时候吃的都早。”

林知了把肉丝盛出来,叫厨子洗葱,又叫俞丫给她一张面饼,她把肉丝和葱卷起来递给弟弟。

薛瑜进来,林知了给她卷一个,又自己卷一个,就叫其他人也试试。

林飞奴还是第一次吃京酱肉丝卷饼,面皮劲道,又有肉香和酱香,还有小葱解腻,顿时感觉比他以前吃的所有面加肉都好吃:“阿姐,多做点,晌午开门我去店里吃!”

第127章 吃饭闹事

林知了拒绝弟弟的好意。

林飞奴不明白:“为什么啊?”

林知了:“因为这些面饼厚薄不一, 除了我也没人会做这道肉丝啊。我感觉这道肉丝可以更好。回头面皮做到薄而透亮再说吧。现在推出去只会被模仿。”

林飞奴不禁说:“我差点忘忘记,有人盯着咱们!”

此话令厨子伙计们都想到林知了的前大嫂。即便很想把这道菜推出去,他们也不敢着急。

林知了提醒厨子以后晚饭改成蒸面饼夹一切。肉丝隔三差五练一次便可。因为几个厨子也算是会做菜的老手了,不至于不知道放多少盐和酱, 还要从头练习。

剩下的饼和肉丝, 林知了叫厨子和伙计们分了吃了再做事。

洗碗工在院里草棚下听到厨房的动静就猜到又有新菜。

她们私下里找伙计和厨子打听过, 在仁和楼当厨子有什么要求。伙计告诉她们签十年长契, 这些洗碗工就另有打算。

不是不信任林知了,而是东家是太子。太子被废过,她们听街坊四邻说过, 自古少有太子登上帝位, 担心太子被二废,不敢同仁和楼绑到一起。再说了, 过些年太子登基为帝, 她们再把儿女送进来当徒弟也不迟。

因此洗碗工们不希望惹怒林知了,所以通常林知了不叫她们进去尝尝,她们就装聋作哑。

午时三刻, 烙饼的厨子烙出几张面饼就划开刷酱,想起什么朝柜台看去:“掌柜的,烙饼还跟以前一个价吧?”

林知了微微颔首。

-

仁和楼的食客匠人居多,这些人做事辛苦,饮食清淡浑身无力,是以卤肉面、油饼夹肉和裹满二八酱的凉皮以及擀面皮很受欢迎。馒头和红烧肉加笋干豆腐汤也是他们的最爱。

倘若以上这些都卖完, 匠人才会选择比油饼小且味道单一的烙饼夹卤肉。

女眷喜欢不会吃得满手油的烙饼夹肉。可是她们食量小,很多时候两人一个。以至于烙饼的销量一直不高。

厨子感觉今天的烙饼会很受欢迎。

实则他的感觉没错。

食客看到厨子往烙饼里刷酱,意识到是新口味就买个尝尝。面饼表皮烙到酥脆,里面裹着浓浓的酱香, 再加入肥而不腻的肉丁,令食客大为意外,吃完觉得意犹未尽,又要一个饼。

进店喜欢先看看的食客发现甜面酱,忍不住问:“这个酱是不是跟西市的炙鸭酱一个味?”

厨子:“以前西市找我们家掌柜的买的。”

问话的食客喜欢这种酱,就去问林知了卖不卖酱。林知了指着身边货架:“像卖花生酱一样?”

食客正是此意。

林知了:“实不相瞒,没打算卖。那个酱是几种酱调和而成,可能比芝麻花生酱贵。”

食客指着花生酱坛子:“连坛子一起是三斤吧?林掌柜算算这样一坛多少钱。”

林知了:“我不知道调和的酱能放多久。若是买回去七天生了霉菌,可别怪我的酱啊。”

这位食客家中人口众多,可以几天就用一坛,闻言直说不怪。

林知了:“那回头我算算吧。”

听到两人谈话的食客对甜面酱好奇,也要一个烙饼夹肉。食客浅尝一口,酱的味道极好,就是烙饼太厚。因为仁和楼没有炙鸭,食客也没有想起卷鸭肉的小薄饼,就认为不是不好吃,是不合他胃口。

林知了坐在柜台后面可不是无所事事,她仔细观察食客的神色,不止一个人嫌烙饼太厚,就感觉京酱肉丝和水烙饼会很受欢迎。

林知了看到包饺子的厨子,忽然想起可以把饺子皮叠到一起擀薄,一次可以出十几,乃至几十张。

库房里还有两个小炉子以及许多小蒸笼。林知了怀疑这些厨具也是前掌柜为了贪污所买。比如一个炉子两百文,他可以报五百文。

因为不需要增加成本,林知了决定午饭后试试用小炉子小蒸笼蒸薄饼。

哗啦一声,林知了猛然起身,三丈外靠窗的汉子倒在地上,碗筷也散落一地。

林知了心慌,店里比外面凉快多了也能中暑吗?林知了下意识想叫伙计去请郎中,在门外乘凉的薛二哥大步进来,“诸位让一下,我看看!”

“我兄弟吃了你家的饭菜变成这样,你,你们不给我个说法,这事没完!”身着灰色短衣,三十多岁,身高六尺,白面无须的男子指着薛二哥说完就因为愤怒面红耳赤。

心慌的林知了瞬间踏实下来。

哪个好人在亲友倒地不起的时候先要说法,而不是叫薛二哥先看病啊。

林知了前世末世那些年见多了恶人,她知道怎么对付,走近就问:“二哥,是不是死了?”不待薛二哥开口,不等灰衣男说话,“伙计,速去报官,叫衙役带上仵作来给这位客人开膛破肚验尸!”

“你报官我们也不怕!”灰衣男子正要这样说,被“验尸”二字吓得舌头打结,指着林知了,“你你什么意思?”

林知了看着地上脸色煞白,隐隐泛着青色的客人,“开膛验尸才知道是不是在我店里吃死的。要是你们之前在路边吃过什么东西,查也不查就懒给我,我岂不是冤死了?”

灰衣男张口结舌,“那那——也不能开膛破肚!”

林知了:“不打开肚子怎么验尸?伙计?去了吗?赶紧!街上遇到金吾卫请金吾卫过来给我们作证!”

伙计吓傻了,再次听到林知了这样说赶忙往外跑。

灰衣男子叫他“站住”。

林知了:“再晚一会吃下去的东西在他肚子里消化了还怎么查!”

伙计认为此言甚是,再次出去。

地上的人动了。

围观的客人吓得惊呼一声,胆小的喊出“诈尸”。到门外的伙计停下,想回来看看怎么回事,又着急去报官,因此犹豫片刻,听到林知了的声音从店里传出来,“你没死啊?”

伙计愣住,随即反应过来,难怪掌柜的不问食客怎么了,也不等薛二哥出结果,开口就要报官,原来看出食客是装的。

伙计想回去,转念一想这样的人要严惩,立刻去离仁和楼最近的金吾卫休息处。

天气炎热,金吾卫不可能一直在街上走动,去金吾卫府衙休息又耽误时间,是以东市就有四个休息处,其中一个不足百丈。

灰衣男子透过窗户看到伙计朝北跑去,着急大喊:“不用报官!”

伙计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