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95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林知了:“给学生讲解,总不能手里没书吧。”

食客忘了,万松书院不承认薛理是书院先生,无论谁问都说他在书院打杂,什么活都干,其实懂得都懂。不然怎么解释前两年书院一个没考上,他进去大半年考上两个。

食客叹气:“看来还是要排队。”

林知了看着他的衣着气质不像读书人:“你也准备明年参加院试?”

食客:“给我妻弟买的。我岳父家在城外,等城门打开他进来早就卖光了。”

林知了:“听说书局这些日子人歇版不歇,过几天这个热闹过去肯定能买到。”

食客决定问问邻居有没有抢到,大不了手抄一本。

邻居确实抢到了,但不建议他手抄,手抄容易出错,也不比买的便宜。这位食客天天只想着排队,忘记问多少钱一本。从邻居口中得知一百一十文一本,即便十几人去凌云书局批发也只便宜十文,还要等上十多天,瞬间明白为何没有盗版,也没人抄书拿来卖。

食客决定五更天去排队。

同样决定这样做的还有薛理的大哥。不过薛大哥非自愿。休沐日刚一到家,薛伯仁的娘就问他知不知道薛理编了一本试题集。

薛大哥厌恶王氏,直接说他的事你找他。说完就回家。然而刚坐下薛母就叫薛大哥给薛瑞买一本试题集。薛母的原话是那本书既然是薛理写的,他家中不可能没有,拿过来给薛瑞用,反正薛理用不到。

薛大哥跟薛理一提试题集,薛理就能猜到他帮薛瑞借的。薛理多么讨厌薛二婶一家,薛大哥看在眼里。

不想看到薛理为难,他也不想因此被薛理数落一顿,干脆帮薛瑞买一本。

薛大哥认为他起得早,然而到王掌柜店门外前面已经排了十多人。幸好这几日王掌柜限购,每人一本,薛大哥顺利买到。

薛大哥的东家看到他身上的露水,很是震惊:“你也要排队?”

“我弟的书被人借走了。”薛大哥胡扯,东家信以为真,随后问他给谁买的,薛大哥听出他言外之意,便说可以借给他看几日。

东家叫侄子抄一本。他侄子打算过几日买的人少了他去买一本。薛大哥的东家提醒侄子,抄一遍等于写了一遍。

此话叫他茅塞顿开。

想到这一点的不止薛大哥的东家一人。不过这次无论手抄几本都没打算拿去卖,一来不赚钱,二来打算送给亲戚子侄。

此次还出现一个异象。往日学子们买到书会相互借阅,这次都跟珍宝一样。实则也怕别人比他多研究一日,来年比他考得好把他挤下去。以至于直到年底不屑同底层百姓商人往来的门阀世家还不知道此事。

丹阳郡王倒是早早听说过,但他不爱读书,亲友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底下人孝敬一本,他一看编撰者是“通明”就束之高阁。

春节期间跟朋友吃吃喝喝,听到友人提到今年院试要变天,他后知后觉“通明”是薛通明。丹阳郡王忍不住暗骂,多加个姓能累死他吗。

无独有偶。

门阀世家趁着过年休沐跟亲友往来闲谈,听到“试题集”就说是沽名钓誉之辈写的。又说教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书,哪年没有十本八本啊。他们的亲友不敢反驳,可事关薛理,又忍不住问:“薛探花跟那些酸秀才不一样吧?应该没必要胡言乱语。”

此刻这些名门望族才意识这次是他们自以为是。

然而书店休息,买不到!

年初六,书店开门,这些人才买到试题集。官宦人家看到里面的内容很失望,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用得着特意编一本书吗。

转念一想薛理今年才二十二岁,只在东宫待半年,还是一名小吏,能看到什么。有幸参加宫宴,也是因为他是当年的探花。

许多世家选择把这本书弃之一旁,令家中子弟继续学习他们精心编撰的书籍试题。

难得见到官场一角的贫民子弟依然把此书奉为圭臬!

四月份又一年院试到来,薛理跟去年一样带着小鸽子陪学子们去临安府。

年底礼部尚书被一撸到底,薛理不需要遮遮掩掩,这次便和学子们同车而行。

第69章 怀疑作弊

前朝有机会读书且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门阀世家。商人没有资格参加科考。工匠无人推荐也没有资格参加。贫民子弟没钱读书。即便有人有幸参加也会落榜, 盖因考官只会录取自己人。

本朝严格执行糊名制,即把考生姓名糊上。贫民子弟有望考中,又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考,朝中百官也多了许多农工商子弟。

曾经有人建议院试三年两次。然而反对声过大, 是以如今依然一年一次。

常言道, 你有张良计, 我有过墙梯。一年一次不是吗, 那我就控制录取人数。

临安位于江南水乡百姓富足,读书人多,录取率极低, 比如一千名童生只录取十五人。

若非如此, 万松书院也不至于两年无一考中。袁家也不会那么高兴,给薛理送来一车礼物。

五月底名次出来, 临安府城全城哗然。

丹阳县城独占鳌头——万松书院五人, 其他书院、私学以及民间十三人。

若是按照秀才录取率,丹阳县只有六个名额。可是丹阳隶属临安府,与临安周边几个县一同去府城考试, 又因姓名被糊,分辨不出籍贯,录取率自然是根据总数。

抢占了其他地方十几个名额,周边知县有意见,但意见不大,即便丹阳今年颗粒无收, 空出的名额也轮不到他们。

临安府城几大世家认为丹阳童生集体作弊,要求重试。

知县担心他人微言轻拗不过这些世家,便请丹阳郡王出山。

丹阳百姓争气,丹阳郡王与有荣焉, 于是随知县前往府城。面对咄咄逼人的世家豪强,这位皇亲一点也不惯着,抬手把底下人孝敬的那本试题集甩过去:“作弊?只怕学道大人担不起!”

此刻担任本次院试的学道也在,他不明所以。知县手里也有一本试题集,本想同知府解释,见状就呈给学道。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丹阳考生试卷在学道左手边,他用右手翻开书,两边对比,答案并不出彩,但是在阅卷官吏定的标准之上。

学道令人把考题集和考卷拿给众人,众人看完之后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半晌憋出一句:“简直投机取巧!”

丹阳郡王老神在在地问:“拦着你投机取巧了吗?这本试题集各大书坊均有售卖,你舍不得花上一百一十文买本书,也懒得多看一本书,反倒怪他人勤奋好学?”冷笑一声,“滑天下之大稽!”

闹事的几人脸色涨红。

丹阳郡王:“以免你们明年又说有人凭字迹作弊,明日我便上奏陛下,糊名不能杜绝作弊,日后考生的试卷先誊抄出来再交给阅卷考官!”

话音落下,有人慌了神,丹阳郡王施施然离开。

丹阳知县看看知府和学道等诸位大人,又看看皇亲的背影左右为难,知府抬抬手,知县随丹阳郡王离去。

知府看着闹事的几人:“诸位满意了?”

有幸考中的秀才们还不知道他们险些被取消名次,一个个都在县衙门外公告栏处手舞足蹈地庆祝。

这些学子庆祝累了终于想起此次大放异彩多亏了薛理的那本“标准答案”。

然而此时金乌西坠,林娘子的店门紧闭。众人转到侧门,正好看到薛理锁门,看样子是带着全家出去。

其中一位学子便问薛理出什么事了。薛理只说一点小事,反而问众人何事。众人作揖鞠躬向薛理道谢。

薛理轻笑一声就解释他出那本书只是为了赚钱换房。

话音刚落就有人说,一本书才一百一十文,批发价一百文,薛先生最多赚二十文。倘若真是为了赚钱,为何不定到两百甚至三百。

薛理看一下身边的林知了,“薄利多销罢了。”随即就叫众人回去他还有事。

众人不服气,又不敢拦着他,恐怕耽误他的正事,便放他们一家离开。

薛理其实没什么要紧事,只是去瓦市看热闹。

为了备考以及陪学生等待结果,薛理两个月不曾踏进瓦市。在这期间林知了和刘丽娘收了两批学徒,从早忙到晚,是以小鸽子和薛瑜都憋急了。

林知了原先以为去年那么多人卖蛋糕和生煎,今年没人再学拉面、煎包和鸡蛋糕这三样。

确实没有村民再掏五百文报名。

过了元宵节,先前来林知了家拜访过的方家的厨娘前来询问今年何时收徒,只因她家小公子爱吃生煎和鸡蛋糕,可她不会做。

林知了据实以告——清明前后没时间,要回家上坟以及插秧。

厨娘希望越早越好,林知了把时间定在正月二十五。翌日她问店里的食客,还有没有人要学那三样。

袁家奴仆来买里脊肉,回去就把此事告诉大公子。袁家大公子考虑到祖母牙口不好,鸡蛋糕很适合祖母,就挑个厨娘送过来。

袁家老太君跟亲友显摆长孙孝顺,这些人想到五百文又不多,何必天天出去买,也把厨娘送过来。

正月二十三,十位学徒就齐了。

去年腊月初五出师那日,林知了给十位徒弟做了十份鸡蛋羹,用滚烫的热水做的。蒋记斜对面的酒店凭借滑嫩的鸡蛋羹留住许多小客人。

刘掌柜听说此事后特意来问林知了是不是跟她学的。林知了也没隐瞒。刘掌柜拿到做法就提醒她别再灵机一动加一道菜。即便不加,林知了把鸡蛋羹的小诀窍告诉袁家、方家等富贵人家的厨娘,她们也认为林知了心善,买三送一!

在她们的宣传下林知了四月和五月排得满满的,也是富贵人家的厨娘。

期间临安府的酒店掌柜来问过收徒一事,林知了把此事放在八月。只因六月七月实在太热,林知了爱钱也不想为了钱三天两头中暑。

-

林知了一行到瓦市先看表演,天色暗下里才进店用饭。

天天在家吃剩肉,林知了不想吃猪肉,天气炎热也不想喝汤,一家人就去海鲜店。

林知了请客,只因学生考得好,书院有赏,提前庆祝。

刘丽娘想吃鱼鲙,碍于付钱的人是林知了,便问她吃不吃。

林知了吃过生腌小河虾,估计生鱼肉不会很难吃,“我可以,他俩不行。”朝俩小孩看去,“肠胃弱,容易拉肚子。”

薛二哥微微点头证明这一点。刘丽娘不想把小鸽子馋的流口水:“那就吃别的。好像有血蛤?”

林知了立刻摇头。

薛理:“二嫂,改天你和二哥出来吃。今天先点几样熟食。”

刘丽娘先点一份银鱼炒蛋,一份清蒸白鱼和一份红烧大虾,就叫林知了点几样。林知了点几杯饮品,发现少了主食,于是点一份海鲜炒年糕。随后叫薛理和薛二哥再添两样。

小鸽子瞪着眼睛问:“我呢?”

林知了不理他。

薛二哥问他想吃什么,他指着对面。薛二哥也想吃,就领着他买串串。

林知了问薛瑜想吃什么。薛瑜指着贴在墙上的画好奇地问:“那是什么啊?像一朵花。是吃的吗?”

林知了:“那就是二嫂要吃的鱼鲙。”

薛瑜不敢吃生鱼,吓得直摇头。林知了叫伙计再添六个蟹。薛理闻言叫她再加几只。林知了:“还没到吃蟹的季节。”

伙计忍不住说:“公蟹蟹膏挺肥的。”

“那就再加四个吧。”林知了发现隔壁桌有海蜇,又要一份凉拌海蜇。

刘丽娘:“全是海鲜啊?”

林知了:“要不再来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