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开网店 第37章

作者:竹叶西风 标签: 穿越重生

  除了大伯娘说话酸溜溜,其他婶娘倒是很理解,祝福的也真心,都乐意跟俊秀的后生搭上两句话,李明海部队里回来后看起来更帅气了。

  七嘴八舌的夸赞他家,说的都比较真心,“你家真是挺厉害的,刚盖完你姥姥姥爷的房子,马上就操持你俩,你二弟又要娶媳妇,谁说儿子多的不好,儿子多也照样娶媳妇。”

  七嘴八舌的,大家都说他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

  盖房子的事儿不急,砖可以自己烧,大队部前面有一个窑包子,谁家盖房都可以去烧砖。

  李家庄虽然依山傍水,即便依傍的是穷山恶水,却也有些好处。

  那就是分的除了自留地以外,还有自留的柴火山,再找些煤炭来,比如去找站长买些煤炭,烧上几窑砖还是可以的。

  只是现在有比盖房更迫在眉睫的事儿,那就是自留地里的油莎果熟啦。

  正好收回来补充家里短缺的炒菜油,还有夜间照明的豆油!

  油莎果的成熟只需要三个月,正好错开秋收双抢的季节。

  一家人磨刀霍霍,除了李明言这个惯常忙活自家自留地,还有李明海刚从部队回来,还没找好下个工作的待业人员,两人就白天忙活自留地里的活,自由上下工,到了时间就回到家里,做饭洗衣。

  一时之间,李明海居然发现丝毫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挑水用水吧,一吸一放走一趟的功夫,就把家里的圆肚儿大水缸放满了水。

  还有往家里运油莎果的事儿,往往一趟就给运完了,土地是沙土地,薅出来码好就完事。所以活计做的是无比轻松。

  等到家里吃了晚饭,上学的,上工的再去自留地里一起忙活。

  小妹用胖胖的手指头抠掉油莎果的皮还有粘在上面的沙子,不紧不慢的一口一个。

  让她捡豆来着,她是捡起来就吃了。

  “你这小妮子,晚上饭还没吃够?”

  陈梅嗔怪的说了小女儿一句,却没有怪她的意思,瞧瞧这薅出来的一颗结了多少的果子,密密麻麻,比爬秧花生多的多,这大半亩地,得出多少果子又能打多少油啊!

  吃一两个也没啥,放开了吃也就九牛一毛。

  第一次种没经验,陈梅还问,“这可怎么收怎么打油啊?”

  李振国觉得庄稼是一通百通的事儿:“收回去晒干,花生怎么打油,这东西就怎么打。”

  陈梅捏着薅出来的一颗,觉得有点儿悬,这也太脏了。

  李明言向家人科普油莎果的收法:“要先洗干净,再回去晾晒。剩下的就跟花生一样。”

  李明海见到小妹,吃得那样香甜,也忍不住往嘴里塞了一个。果然比花生又多了一番滋味,他走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开始种花生呢,是近两年才推广过来的。

  还记得他出去当兵,第一次知道花生的时候,那真是惊为天人。搞得战友都笑话他:“花生虽然精贵一些,也不算什么稀罕东西吧,怎么一副从来没有见过的样子,你不是农村来的吗?”

  他虽然是农村来的,可家里也没有这种农作物啊。

  当时他觉得,盐炒花生真的是最美味的一道下酒菜。现在他感觉,盐炒花生可能要靠边站了。

  一家人苦战到月上柳梢,终于将自留地都清出来。

  老实肯干的爹,生怕儿女累着,哪怕入了夜,也想要用茅草把所有的都捆起来,运回家里。

  李明言放下了手里的小刨子,朝大哥使眼色,这些体力活,她也不舍得让爹去干呐。

  李明海接收到媳妇的信号,只能劝阻父亲:“留着我们明天早上再做,你和娘还有二弟在地里上了一天工,还是歇歇吧。大不了明天早上我们两个早点起,没事的。”

  好不容易让他们早点回家,李明海就眼睁睁的看着媳妇一下子就把地里的粮食收完。还兴奋的扒着他的胳膊说:“地下掉的,漏在外边的我也给收了,幸亏你让爹娘只管薅,不管运,不然咱一家都累。”

  现在合理分工,各自都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效率提高了不少,两三天的时间,地里已经收获干净了。

  剩下的就是清洗晒干储藏。

  这两天庄上人串门子都没有发现陈梅母女两个,都有些纳闷。

  “这几天下了工,都没看见他们家的人出来啊。”

  “是不是忙着给她家老大盖房,这明海回来了,宅基地申请下来,肯定是要盖房子。”

  胖兰手里拿着一把白生生的东西,悠哉的吃着,“我在她家自留地看见的,一家人都在地里忙活呢,想是油莎果能收了。”

  有人记起这东西,“你家是不是也种了?收成咋样?”

  胖兰得意一笑,“春上我让你种你不种,现在后悔了吧?我就种了两分地,收了1000斤!薅出来的秧子换了工分,牛羊猪都肯吃,就是收的时候可把我累坏了,这个收成麻烦。”

  她还大方的把油莎果都给大家尝尝,“都尝尝,我家都收回来,摘出来就这一点儿,真好吃,我明年还种。”

  一群人去她家看稀奇,她们都知道这两家种了以前没种过的稀奇东西,自留地都在那一片,谁家种了什么一清二楚。

  看着那草棵子长的有大腿高,都觉得是光长苗,面上光。

  种地的都有经验,玉米长的高,结的棒子就小,养分全给长个了。

  都以为她们种的野草,不成才。

  万万没想到啊,那一颗看下来,总得有堆尖两大捧,还不知道出油率,总得两斤出一斤油吧,那可就太好了。

  一时之间,几人都深恨自己没有种上几颗,给家里爷们做个下酒菜也行啊。

  从胖兰家出来,几人不管顺不顺路,都特意拐了个弯到陈梅家门前看看,都没拉院墙,院子里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

  堆了好大一垛!真是好收成!

  跟明言有些龃龉的密嫂都脸上堆了笑:“明言呐,这这几天在忙呢,用不用嫂子帮忙,这下了工也没啥事,来给你摘那个啥。”

  她看见了李明言的动作,正在从长长的须根下一个一个的往下摘豆子。

  李明言正烦着呢,这油莎果,薅的时候是沙土地,也干燥,运的时候有空间这个神器,几乎都不费力。

  可分离的时候就费了大力气,这个时候空间也派不上用场。

  看到站在篱笆外的婶子大娘们,她眼睛一亮。

  虽然公家收花生的时候,她们总忍不住往嘴里塞点儿,往兜里放点儿,可她们真是干活儿的好劳力,这几千斤的油莎果,收获有望了。

第51章

  李明言欢喜的将他们迎进院子,“真是雪中送炭呀,家里正发愁,怎么办呢”

  密嫂一脸惊叹,“地里不显眼儿,堆到一起看起来着实是有点多。”

  有的就羡慕得嘴巴酸酸的,“早知道我也做了,这是你家自留地那一块吧,记得就七分地。”

  有的还埋怨起了,“早知道自家地里也种上,收成恁好,你咋不早说啊”

  李明言在心里的小本本上默默的记了一笔,她就差每家每户的宣传了,难道非得跪着求你做,才算是告诉你了不成?

  不理她这话茬,在心里默默翻了一个白眼儿。连忙给她们几个搬凳子。简单的农活只要不是傻子,一看就会,她们也像模像样的摘下油莎豆扔向背篓,一个个利索的不像话。

  还好奇的东问西问。

  李明言一一解答,像花生一样种就行。

  说话间李明海回来了,背着湿了的背篓,将摘下的油莎果放到河里清洗一遍,然后在院子里铺上苇席,把湿哒哒的东西晾干,就能放到麦里晒了。

  见到院子里突然多了这么多人,李明海有些惊讶,打过招呼,就背着湿哒哒的背篓,走到了苇席旁边。

  背篓里满满的油莎果,还在往下淋水,薄薄的汗衫,贴在他的脊背上,出现一个蓬勃有力的弧度。

  婶子大娘就没有不喜欢这样的小鲜肉的,眼神都若有若无的往那边飘,李明言咳嗽了一声,不喜欢别人觊觎她的男人,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不知道婶子大娘们愿不愿意来我家帮忙,摘50斤送两斤。”

  仔细算算,连草和豆一起50斤能摘出20斤油莎果,就相当于出十斤果子送给她们一斤做报酬,还算公平。

  李明言觉得公平的事,她们看来简直是惊喜。还以为需要用鸡蛋来换呢,胖兰说她的种子就是用鸡蛋换的。

  在她们看来劳力是最不值钱的,动动手的事儿怎么好意思要别人的东西呢,但是明言都这么说了,而且一副她们帮了她大忙的样子,她们就连忙答应下来,好话说了一箩筐。

  李明人听着她们的奉承,心想合作社出来之后自留地就没有了,到时候你们也种不上,只能留着自己吃。

  到时候共产主义的风刮到李家庄,希望大家都能保住粮食吧。

  李明言此举也是为了,能尽快的把油莎果收获出来,晒干打油,卖上钱保存起来。不然,等到公社一开始,大食堂举办之后所有的食物都要上交。

  跟父母说了之后,陈梅觉得挺好,觉得李明言知道照顾乡亲,李明言还能怎么办,只得接受了这枚好人卡。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是为了分担压力,给乡亲们一些好处费,盖房分陈家庄的地已经出尽了风头,少不得有些人眼红,说出什么做出什么来。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看在给了十分之一的油莎果的份上,能多说一句她家的好话也是行的。

  ……

  大伯娘兴兴头头的回到家里,跟儿子还有丈夫分享这个好消息,“原来明言叫种的油莎果,收成这么好,早知道我也多种一些,得赶快去告诉秀儿,也让她去帮忙,给工钱呢,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大伯不乐意看自己家的这小心眼儿的样子,二弟的事儿就算是不管饭帮忙也要帮的,哪能还要他家的东西,当下呵斥自己的婆娘,“二弟家帮忙你也要东西,眼皮子也太浅了。”

  大伯娘委屈道,“明言非要给的,说不要就不好意思让我帮忙,那果子收成可多着呢。”大伯听到这话不吭声了,有一搭没一搭的抽着旱烟,心想有机会还是要验证一下。

  家里这边有人忙活,一家人就去地里收那些遗漏到地下没收到的。

  为显郑重,也为了防止有人偷拿,李明言拿了家里的钩秤出来。

  给出去多少收回来还要多少,然后再统一给油莎果抵工钱。

  不知不觉间,李振国和陈梅已经习惯了听从李明言的话,什么事都要问李明言拿主意。

  让庄上人帮忙干活,父母自然是没有异议的,于是第二天下午,庄上的每个妇女都领了自家的竹筐过来领任务。

  一般一次装50斤,她们摘完之后,连秧子带果子一起,再称一遍,然后李明言将草,果实分类。

  草秧子去给队里的骡子马牛当饲料,果实则由家里的男人备去河边清洗,。

  学校终于放了暑假,三弟和四弟,他俩一人在麦场里看一人在河边,两人一天一个西瓜。引的小孩子都跟着他俩一起在麦场里疯玩,顺便也算帮忙看住了油莎果吧。

  眼看着一大垛,已经消去了一半,这天,几个妇女在,挨过道的阴凉处边摘油莎果,边闲话家常,说起自家的西瓜来,有的已经跟洗脸盆一样大。

  这时东头远远传来喧闹声,女人们天生对于八卦有着极其敏锐的神经,立刻叫李明言去看看,“听着似乎是叫你的”

  原来是县里和市里的荣誉证书的奖状发来了,李明言眼熟的董主任,骑了个骡子,脖子上带一个大红花,拿了个搪瓷缸子给李明言。

  上面印着种瓜小能手,然后中间一个大大的奖字,厚实的搪瓷缸,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上面一个小山包一样的盖子,正好用来喝茶,李明言心想,这个奖励倒挺实惠,还有点儿大。

  送奖励来的同志,兴奋的露出八颗大白牙,“李明言同志,辛苦你了,这是县里和市里的奖,市里送来了一匹布,做身好衣服,等着去省城,接受表彰吧。”

  啥?这位同志的话犹如一滴水滴进了沸腾的油锅,

  “还要去省城,是不是给省长送瓜吃?”

  “这可见了大世面,明言我看看搪瓷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