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开网店 第43章

作者:竹叶西风 标签: 穿越重生

  陈老头说:“这不是胡搞吗,马车拿走了,这庄稼咋收去?”

  队长不吭声,他也这么说过,那些开会的小年轻说他这是思想上犯了错误,“要拔去白旗,插上红旗”

  现学现卖,他也这么教育陈老头:“你这个想法不行,要上台挨批的。”

  反正只要一运动就是要挨批,不同的是台上的人不一样罢了。

  陈老头还没有挨过挨批的滋味,但是他见过,在台上,被主持的人问:“你认识到错误了没有?”

  这个时候态度一定要诚恳,说自己已经全面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再由贫下中农控诉被剥削的历史,一定要说的苦大仇深,不然就说你对阶级敌人的认识不到位,所以说这种形式的运动,对于不善言谈的人来说,彼此都是一种折磨。

  陈老头觉得这个场面自己不一定应付的来,也就不说话了。

  有人出主意:“男的都被抽走了,咱们妇女还可以干嘛,我就不信咱们比男人差。”

  队长说:“上头要求妇女也要去炼铁。”

  ……

  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李家庄。

  眼看今年又是一个丰年,胖大胖大的红薯就在它最适合的沙土地里茁壮生长,挖出来就能吃到香甜的红薯饭。

  玉米棒子长到了顶,外皮已经焦黄,虽然是秋玉米,可也能看出长势不差。

  怎么就赶得这么巧呢。

  集思广益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办法,只得报名先确定一下人数,谁愿意去炼钢,谁愿意去秋收。

  李明言毫不犹豫的报秋收,男人们是强制任务,必须去出工的。

  就算是这样,人数还是不够。

  女人们觉得打铁天生就是男人的事情,报名的很少很少。

  李明言想起后来那些匪夷所思的照片,小脚老太太上阵拉风箱,妇女带着一岁的孩子砸铁矿。

  她附耳在奶奶和姥姥耳边说了几句话,主要宗旨就是人家管饭。

  于是老太太们纷纷踊跃报名,一会儿就把名额填满了,甚至还多出几个,事情圆满解决。

  可能是感觉到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家家户户把自己家不要的破铜烂铁拿到了村长家,看的陈梅直可惜:“拿到铁匠铺还能打个好锄头呢。”

  队长摇头,不够,还是不够,也只能将东西拉过去了。

  路上四处可见拿着铁器的人们,有的庄子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把农具都拿了过来。

  “让你来炼钢,你拿个锄头干啥?”

  “铁的炼钢,木的当柴火,一块儿拿来,省的费劲儿。”

  还挺聪明,李明言也在押车的队伍中,看着自家庄子交上来的这点儿破铜烂铁,还真有点儿不够看的。

  炼钢的场地在火车站旁边的一处空地上,一个个的小高炉已经盖了起来,还有人在活黄泥,泥巴要充分搅拌,知道和出粘性,就能跟垒灶台一样把房子垒起来了。

  铁器已经摞成小山包,不只是铁,还有铜盆,铝瓢,生铁熟铁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真巧了,收铁的就是那群收公粮的,想来是收粮食收的业务熟练,正好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报名要炼铁的男人们都拿着自己的饭碗,还有一条毛巾,做为长久的打算。

  女人们也一样,李明言看见姥姥还拿着一个陶罐,很是好奇:“姥姥,你拿着那个干啥?”

  “我怕年轻人做的饭吃不惯,再煮一煮。”

  好吧,奶奶也拿了一个,还挺会过生活。

  说起来挺心酸的,出来做活,根本没有住的地方,就捡了地里的玉米杆子,搭起一个小窝棚,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进出。

  乡里的书记看到李家庄的老弱妇幼,脸色一沉。

  队长忐忑不安,为了多留几个壮劳力,他让庄上所有的老太太都过来,能干多少是多少,反正还管饭,反正老太太们吃不了多少的粮食。

  看到书记脸这么一虎,他又后悔,早知道不耍这小聪明,他活了半辈子了,个小辈面前被书记当孙子一样的训,面子往哪儿搁?

  “李队长,你们生产队真是精神可嘉!积极向上!大家都像你们一样积极向上踊跃报名,不愁不能赶英超美。”

  李队长:…………

  早知道壮劳力全部换下来。

  排了老长的队伍,李明言观察着队伍的前后,马车还有独轮车算是好的,更多的是挑着筐子来的,她还亲眼见着一个人把箍桶的铁丝给剪了下来,然后把桶片拿去烧火,那几个细铁丝被拿去邀功请赏,指导的工作组脸上出现赞许的微笑。

  真会玩,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有些人的箩筐里还有锅铲,锅,门褡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搬家。

  老乡们单纯的认为要打仗了,有人在一旁吹嘘:“炼出的钢铁造砸蛋,一颗炸到老蒋的餐桌上,一颗炸到老蒋的菜地里。”

  队伍一步一挪,比交粮还热闹。

  眼见那座钢铁的小山越来越高,终于轮到李家庄,没有人说李家庄的人,但是李家庄的大家都臊眉耷眼的,没啥,不好意思,人家都把自己的家当全都拿出来了,自己庄上怎么就拿了一点点东西呢。

  “老兄,家里那铁锅,那锅铲,还要它干啥?咱都集体化了,公家管饭,要那东西也是生锈落灰,不如拿来造炮弹。”

  这话说的,甚至连李明言都想回家拿自家的锅来了。

  可惜李家庄的粮食交了没几个月的量,大家伙儿潜意识里觉得总归还是要各回各家的。

  于是都看着队长,队长也没有什么主意,居然看向了李明言。

  李明言轻声道:“那就回家拿吧,反正布置下来的任务总是要完成的,先完成了再说。”

  第二天,排队交铁的人少了一些,更多的是捡柴火来的。

  堆放铁器的地方已经高了不止一倍,几乎一个乡的所有铁器都已经上交了。

  真的是砸锅卖铁,李家庄的人虽然也把锅拿了出来,可是到底舍不得自己家吃饭的家伙,没有一个是砸破的,过完称还是小心翼翼的放到铁堆上。

  “快来呀,快来,一车皮的焦炭,煤炭,车!过来运!”

  这个扯着嗓子喊的男人是定产量的技术员,兴奋的脸庞通红,吃了亢奋剂一样。一个个的黑色的反着光的焦炭被运送到他们的炼铁一线来,技术员还在说:“炼出钢铁来,国家不会亏待我们,只要合格的,四块钱一吨,哈哈,有我的指导,保证能炼出合格的钢铁来。”

  煤炭又卸下来一小堆,入夜,也闪着微光,李明言也跟着奶奶住在玉米杆子搭的小窝棚里。

  奶奶说:“以前老来铁路捡煤渣,还没见过没烧的煤长啥样呢。我看炼铁挺好,吃的饭也好,还长见识。”

  李明言笑笑,让奶奶早点睡觉,借口起夜,悄声出去。

  土高炉旁边灯火通明,多是新奇兴奋的老年人,今天听了一肚子的兵团大作战,连长排长的新鲜事,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无处发泄的经历,就如同土高炉里燃烧的通红的炉火。

  大哥在土高炉旁边看着一个图纸,正在和那个技术员研究风箱的问题。

  技术员说:“就用鸡毛,鸡毛不够还能用女人的头发!大辫子阻碍妇女解放,累赘!浪费时间!装在风箱里才是物尽其用!”

  李明言摸着自己光滑顺溜的大辫子,她重生以来都好好的养着的,洗发水润发露还有精油,每次洗头都偷偷摸摸的,小妹闻到她头发的香味好奇的问她的时候,她每次都要找借口搪塞过去,她容易吗?

  将黑亮的发梢甩到身后,李明言巧笑嫣然,露出贝编的牙齿,“大哥,你在干啥呢?”

  火光映衬,技术员觉得这女孩的眼睛亮若星子,不由呆呆的问身边唯一还能说的上话的李明海:“这是你妹子啊?”

  “我媳妇。”

  好吧,这女孩似乎也没有这么好看了。

  李明海正在研究图纸呢,所有的工序都已经做好了,只要再做最后一遍的检查,就能把铁器投入高炉中,红彤彤的铁水似乎就在眼前。

  他们有些睡不着。

  李明言坐在旁边安静的看着他们,手上快速动作着,铁,柴火,煤块,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部消失,远处传来震惊,不敢置信的咦声,在更大的骚乱之前,她低下头,镇定的看着那个她看不懂的图纸画画。

第58章

  起先是不敢置信,然后是一阵阵的惊呼,所有人有志一同的揉了揉眼睛。

  李明言的手被大哥抓着,她感觉到大哥的紧张,不由给他一个安抚的笑容。

  ***

  “有鬼吧?你掐我一下,我眼睛出毛病了。”

  “你眼睛没有出毛病,我刚才还看这儿有一大堆的铁,这会儿什么都没有了。”

  “你一点儿都不唯物主义,这世界根本没有鬼,这肯定是障眼法,铁肯定还在那儿,就是障眼法我们看不见而已。去摸摸,肯定在那儿呢。”

  技术员不敢相信,他的宏图壮志!

  乡里只有他一个有文化的,炼铁什么的全都是依靠他,正是他露脸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这种情况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啊?湿的冒烟的土高炉还在往外冒着水蒸气,只待烤干以后的就能上马,土法炼钢,上马如飞!

  如今的情况仿佛在他的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艰难的走到堆放煤炭的那个地方,这是他艰难请求之下拨款买来的焦炭,因为他知道温度达不到是炼不出钢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将焦炭和铁投进炉内…

  不死心的伸手捞一下,不是什么障眼法!是真的没有了,“我的煤啊!呜呜呜呜…”

  ……

  李明海看了眼自家媳妇,艰难的安慰技术员:“没事的,大家都看到了,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没有的,不是你看管不利。”

  “呜呜,这不是看管不利的事儿,咱们的钢铁任务啊!我的理想啊!”

  好吧。

  这件事情的奇异程度可以与井上飞着的铜钱媲美。

  老妇人嘴里经常流行着同样的一个故事,说年轻的时候勤劳的早起去井边打水,天刚刚蒙蒙亮,正在打水的时候,听到呼啦呼啦银钱相撞的声音。

  然后她抄起扁担把领头逃跑的钱王打了下来,铜钱就哗啦啦的掉下来一串。

  这种带有灵异故事的神话传说,孩子们从来都会深信不疑的。

  如今亲自遇到,虽然不是什么撞到钱的好事,而是丢铁的坏事,其中的惊讶还有震惊不一而足。

  有听到惊呼声起来看热闹的人们,还有激动的讨论着在眼皮子底下消失的东西,炼铁场里顿时人声鼎沸,争着向迷茫的后来者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

  技术员伤心失意的样子,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李明言悄悄的摸回窝棚,奶奶还睡的很香,丝毫没有被外面的动静影响到。

  她枕着玉米皮做的枕头,心想终于能回家睡上床了,天天睡着小窝棚,人可受不了。

  农民不用人叫,天然都起的很早,除了冬天,基本上太阳刚露头,他们就已经起床,露水未干,去地里先锄一茬草。

  乡里的领导都来了,正在围着遗迹转圈。李花儿看到李明言,兴奋的跑过来,说:“看到没有,他转了有五十一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