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枝 第269章

作者:玖拾陆 标签: 古代言情

  李芥一愣,眼含泪水笑了起来:“西州百姓又会如何?”

  “我们连俘虏都不杀,”林繁道,“又怎么会去动普通的老百姓呢?”

  额头抵着铁杆,李芥深吸了一口气,再吐出来,满是胸中郁气。

  “你拿纸笔给我,”李芥道,“西州守将余柏与我是好友,他曾是石魏大帅的父亲的麾下一员,我与他书信一封,至于他能不能听进去,我不保证。”

  林繁行了一礼:“李将军肯出力劝降,我等感激不尽。”

  秦鸾出牢房,去取了一套笔墨纸砚,送回牢中。

  李芥接了过去,盘腿坐在地上,写了长长一封信。

  一面写,一面涌泪。

  泪水滴落于纸上,染了墨,又化开来。

  停笔,吹干,李芥把信交给林繁。

  林繁与秦鸾再次行礼,往外走去。

  他们的身后,是李芥的嚎啕大哭。

  哭声悲戚,如风萧萧,秦鸾听得都心有戚戚,更何况李芥自身。

  信仰的崩塌就是如此了。

  曾经坚定不移的一切,如今却“一文不值”,仿佛那些为之奋斗的日夜,都成了笑话。

  可是,人还活着,就必须继续走。

  一身血淋淋的站起来,笑话是别人的,而人要对得起的,始终是自己。

  林繁与秦鸾回到大帐中。

  他把李芥的劝降信,交给永宁侯过目。

  听说了这一消息,冯仲息,冯仲与刘贲急急赶来,捧信阅读。

  李芥的这封信很长。

  他的字也大,因而足足有十几张纸。

  信中,他追忆了早些年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一块习武、练兵的经历,细数他经历过的战事,重点说了玉沙口大败。

  什么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他算是体会到了,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被俘之后,他便在等待着,等来的确是鸣沙关失守的消息。

  更让他痛心的是,朝中那一团乱象。

  西州固然难攻,但周人下定决心要攻克到底,哪怕是长时间的围城,他们也不会放弃这十几年后、仅有的一次破城的机会。

  偏大凉朝中人心涣散,西州固守,亦会走到矢尽援绝的那日。

  倒不如投降开城,免得百姓受此苦难。

  冯仲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

  什么是字字泣血,这就是了。

  被泪水润开的墨点,何尝不是心里滴的血。

  能把李芥这样忠勇仁义的汉子逼到助敌军劝降,可见他心中伤痕。

  西凉的皇帝和那些佞臣,真是不干人事啊!

  思及此处,冯仲悄悄看了眼永宁侯,又看了眼林繁,迅速把视线收了回来。

  那封圣旨……

  这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冯仲忍不住,又是一声长叹。

  “希望那余柏,能明白李芥这封信中的苦衷与心情,”冯仲道,“早开城门。”

  毕竟,再是易守难攻,城池始终是城池,城中会有许多百姓。

  人活着,要吃饭,要喝水。

  大周若不计较得失,一心只吞西州城,反正西凉没有救援的意思,光围城断水,就能把一城都耗死。

  只是,但凡有一线可能,谁都不想走到那一步。

  围城大耗,始终是“恶名”,也会让此地百姓厌恶不已。

  而作为边关大镇,最不能失的就是民心。

  若不然,哪怕一时攻打下来,一座半死不活的城,与随时随地想起义的百姓,对朝廷与驻军都是大麻烦。

  越速战速决,越有利。

  将劝降信装入信封中,由冯仲先行带往鸣沙关。

  刘贲亦去做准备,帐内没有外人时,方天才一溜烟进来了。

  “小的见着二夫人与大公子了,”他道,“互通了消息,他们让小的回禀一声,说是不用挂念,他们会安顿好,也会积极打听状况,按说侯夫人他们应当也在来的路上。”

  永宁侯颔首,又与秦鸾道:“时候不早了,赶紧休息,明日天亮,跟着你父亲与林小子一道去鸣沙关。”

  秦鸾应了。

  赶了这么久的路,原本想着是疲惫不已。

  眼下不用日夜兼程,也不用担心路上状况,按说能睡个好觉。

  可惜,躺了很久,秦鸾都没有睡意。

  还在京城时,她曾想过这里的模样,城墙、孤月,可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她还没有机会好好去看一看。

  在飞门关的这第一个夜里,她久久未眠。

  翌日清晨,秦鸾接过缰绳,翻身上马。

  晨光在身后,而他们一路向西,策马而行。

第309章 什么玩意儿

  鸣沙关亦迎来了天明。

  兵士早早起来操练,冯靖亦然。

  练了一身大汗,他拿着水囊喝水,耳朵尖尖的,听到了些小声议论的动静。

  原以为那些人在说“何时在往西进”一类的话题,却有几个词语钻进了他的耳朵里。

  “定国公”、“造反”、“秦家姑娘”……

  冯靖的耳朵竖了起来。

  这些词,他全然不陌生,就是同时出现让他摸不清头脑。

  难怪古人常说“断章取义”,这只听几个词,前后不搭着,真能吓死人。

  冯靖抹了一下嘴,凑过去问:“哥几个在聊什么?”

  那几个年轻兵士见了他,立刻顾左右而言他。

  冯靖一看,就知道不对劲。

  他指了指自己:“是不能让我知道的事儿?”

  冯靖这么直接,反倒是让那几个年轻人点头也不对、不点头也不对了。

  其中一位稍稍年长些的,涨红了脸,道:“不是我们不告诉你,而是、而是我们也不怎么信。”

  “对、对。”有人附和着。

  “不妨说给我听听?”冯靖试着追问。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那年长的,压低了声音把事儿说了一遍。

  冯靖愣了好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原来,不是断章取义,人家说的就是那些“吓死人”的意思。

  “知道你原就是定国公的属下,与他交情好,”那人道,“怕打击你……”

  “打击我什么?”冯靖冲口而出,知道别人没有恶意,他抓了抓后脖颈,道,“这消息准吗?我不信,你们不是也说不怎么信嘛。”

  “是不信,永宁侯和定国公造反,这太可笑了,”一人道,“可消息传得有模有样的,好像是昨天从飞门关回来的人说的,圣旨都到了,还说,见到秦大姑娘了,大姑娘一路从京里赶来……”

  后头的话,大家心照不宣。

  造反十之八九是陷害,但京城里,秦、林两家出事已是板上钉钉。

  “什么玩意儿!”冯靖低声骂,“照我看,定是邓国师那妖道在捣鬼,那就是个奸佞!

  他之前还算计过秦大公子却失手了,动手那喽啰就被我们赤衣卫抓回来,定国公亲自审的!

  那妖道,一定是报复!”

  “是不是前回你说过的,秦大姑娘给大公子喝了那什么符水的事?”

  之前在崖顶,为了鼓舞士气,冯靖好好吹了吹秦大姑娘的本事。

  奇袭成功之后,那厉害的符纸与秦大姑娘的故事,被突袭的骑兵们到处说,几乎所有兵士都听说过。

  有人听着不过瘾,又来找冯靖,追问各种细节。

  冯靖道:“对,是那么一回事。”

  那人奇道:“你不是说动手的是一奸细,作道士打扮吗?怎得又成了那邓国师的手段?”

  “邓国师比奸细还奸细!”冯靖骂道。

  他已经不是赤衣卫了,也不在京城了,任何以前不敢说的话,现在都不用顾忌。

  “要不是邓国师从中挑拨,徐太傅也不会与皇上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砌门不出,”冯靖道,“那奸细道士,我们审了一半被邓国师讨了去,你们猜他怎么样了?”

  一人道:“被灭口了?”

  “好吃好喝供着!要肉有肉,要酒有酒,”冯靖跺脚,“隔了两三月,有事需要问他,三司去邓国师那儿提人,那奸细在屋里喝屋里喝得酩酊大醉。你们是没看到,三司官员的脸都绿了!这要说他和邓国师不是一伙的,谁信?”

上一篇:宠婢难逃

下一篇: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