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船
这个男生是单亲家庭,和他爸住一起,他爸是个木匠,下了学得帮他爸做活,做不好就挨打。杨之玉看见过他独自在墙根背阴处抹泪,她心软,给他买了根雪糕吃。他本是个老实乖巧的孩子,但因为家庭缘故被有些同学瞧不起,放学后还有二流子尾随占他便宜。杨之玉虎胆熊威,每每放学就跟他后面骑,她在学校有些名气,大家都知道她学习好,有老师“罩”着,天然驱煞气。等他快到家了,杨之玉就转弯走了,走前他会回头看她一眼,默默点下头。但没过多久,他就不来上学了,听人说去南方打工了。
以前不知道,现在回忆起来,自己貌似并不钟情于何诺舟那种元气自信的男生,反而那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男孩子,更加讨她喜欢。
她拉开最后一个抽屉,那里面塞满了磁带和 VCD。她中学的时候喜欢周杰伦、孙燕姿,但没钱,所以只能买盗版磁带和光碟。甚至有的不是周杰伦唱的,比如“爸爸耕田去”,也被误认为是杰伦的歌。那个时候喜欢这两位显得逼格高,审美不俗,不仅因为好听,还因为父母一辈人听不懂,这样就和旧时代区别开来。
时间过得真快啊,虽然两位歌坛天王天后还在继续搞创作,但周杰伦的歌已失去了当年用来标榜个性另类的意蕴,孙燕姿也被看作“小众歌手”与年轻人相识。
时代在变,唯独记忆留存。杨之玉合上抽屉,关上自己的青春,继续面对加速奔跑的现实。但不同的是,她用记忆回了血,青春里鲜活奔涌的血液提醒她,人生因坚持做自己而精彩,依附或攀附任何人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不要怕试错,那些做过的错事傻事都会成为过去,看开了,路就宽了。
有人推门进来。大夏天的,树上知了一直叫叫叫,杨之玉都没意识到有人来。
来的是把边住的四婶,说看见门口有车,见是星牌,猜是杨之玉回来了。四婶是来要酸酱吃的,说今年葛金秋做的酱出奇好吃,她们一家喜欢酸口,趁着开门赶紧进来装一瓶。
酱缸在当院墙根下,杨之玉揭开盖子,让四婶自己舀。她舀好了一瓶,又拿食指沾了沾瓶口流出的酱汁,放嘴里咂巴,说真酸真好吃啊!还说你青姐回来了,你去我家坐会吧!
阿青是杨之玉的发小,比她大两岁,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她是学校的“扛把子”,被迫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她成了附近几个村的“扛把子”。
她其实不怎么打架,也不骂人,相反,她是个逗逼,但她身边总能围绕一群对她忠心耿耿的少男少女。杨之玉从小就跟着她玩,她吃饭,杨之玉就在旁边看着,和她聊天;她干活,杨之玉就在一边等着,和她聊天;她看电视,杨之玉就在她家炕上躺着,和她一起贬斥剧里的人物。四婶常说,你们俩,一个全校第一名,一个盲流,怎么能玩到一起去?
但杨之玉就是喜欢她。不仅因为她漂亮得豪横,附近几个村找不出比她好看的女子,还因她仗义、幽默、无所畏惧。
阿青家在三间正房前做了个阳光房,可以种花养宠物,可以做茶室,可以给小孩子当玩习区。杨之玉进来的时候,阿青正在喂她刚下了四只猫仔的母猫,她“哎呀”一声,说你啥时候回来的,也不提前说一声啊,等会咱俩吃烤肉去!
杨之玉说我就想见见你,和你说说话。阿青给她看她养的各种花,她收养的几只流浪狗,杨之玉惊讶发现,小旺儿也在这吃住,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见她来了,打个照面就摇尾巴走了。
阿青结婚多年,没生孩子,老公在外地工作。她自己和人合开了一家美容院,天天拿着细针管给人“除皱儿”。杨之玉问她你不害怕啊,毕竟是往脸上打,给人扎坏了咋办?她满不在乎说,反正扎不死!然后拍拍她紧绷的肩膀大笑,说我有证的!
杨之玉感慨,阿青好像从未对未来有过什么规划,但总能活得舒舒服服。
阿青的美容院没赚到啥钱,美容项目都以友情价“照顾”朋友了。她闲着没事的时候就招呼朋友打麻将,玩大点也没事,说局里哪个首长的老婆一直被她“照顾”。打完麻将就呼朋唤友去搓澡,澡堂大姨认得她,她皮肤滑嫩好搓,人也招笑,每次都给她用最好的料,收最低的钱。晚上就去广场遛弯,阿青不跳广场舞,也不扭秧歌,她会去广场边的吉他行,逗逗里面的摇滚小青年,顺带逗逗琴行老板,让他为她弹唱几曲 Beyond,她要老不去,老板就会发微信给她,在微信里唱。
杨之玉说你上学那会,有男的追你,你把人家打一顿,你这人总是不把男的放眼里。阿青笑笑,说那不叫追,那叫调戏,那男生非得让我叫他“东塘一哥”,我就是要灭灭他的锐气。
但阿青却不是要尖出风头的,她亲戚朋友家有困难,她就拿钱“资助”,朋友遇到麻烦了,她会调动四处资源“平事”,不收好处不宣扬,宁可自己搭钱。最近村里鼓励创业,找她拉关系,她东跑西跑,还真的把杨柳庄的油炸糕打出了名号,建成了十来家炸糕名店。现在,城里人想吃油炸糕,都认准了杨柳庄的,村妇农闲时就炸炸糕,炸好包装好直接快递卖出去。
如今,阿青脸上的胶原蛋白已被玻尿酸取代,身材也因常年辟谷显得弱不禁风,当年的村花风采已不在,但精神长久留存。在她们这里,“村花”不是花,不是弱柳扶风的美女,而是豪情仗义的“女侠”。
阿青问她,你有对象了没?杨之玉说没有,转而又说,有个不太确定的。
阿青呵呵一笑,说你试试不就确定了么?杨之玉摇头说不敢试。阿青说这有啥不敢试的,男的就得多试,然后挑个合适的。
杨之玉听了直乐。
阿青给她出主意,说你先去试试别人,再来试这个不确定的,或者我先帮你试。杨之玉忙摇头,说那绝对不行!
阿青哈哈笑,点她太阳穴,傻丫头,你动心了!
杨之玉在阿青家吃了晚饭,七点多才开车往县城走。
她没有走原路,而是走了一条她小时候常走的乡间小路。她只是想趁着夜色还未完全笼罩,去看看曾经的村子。
发动车子前,她点开手机,上面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她回老家没有告诉荣善衡。
而荣善衡已经在学校住了五天了,今天是周末,难道他还不回家吗?他回家后有没有发现自己不在呢?若发现自己不在,难道就不能发个微信问一声吗?
可荣善衡连个屁都没放。
好讨厌。
但更讨厌的是,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确实对荣善衡,动心了。
第33章 她从未离家这么近
夜色初上,天空犹如一块靛蓝的幕布。
杨之玉缓慢开车,车窗摇下来,让夏日熏风恣意吹拂。她记得这条路以前都是石子,坑坑洼洼,好多小学同学都住这边,下雨的时候道路积水,住这边的孩子经常上学迟到。她那时候也会跟着同学走这条路,去人家家里跳皮筋,一般凑到八九个人,找个院子大的同学家一起玩。
现在这条路打上了厚厚的水泥,路边还种了四季常绿的灌木丛,每隔一段灌木就有一盏路灯,昏黄的光晕里飞着一层一层的小蚊虫。
杨之玉看见房子也不一样了。盖了好多新房子,老房子也被翻新过,镶了白瓷砖,房顶上果然有不少光伏发电板,斜斜向南。还有的房子加盖了二层,成尖顶,可作仓库用。有养了小孩和小狗的人家传出声音来,杨之玉听见大人呵斥小孩,狗子汪汪直叫。还有碗盘碰撞声,流水哗啦声,新闻联播音乐声,消夏人的说话声,知了蛐蛐混叫声……
农村就是这样,就算你在路上看不见人,也不会太寂寞。
杨之玉转了两圈也没走出去,她迷路了。
远远看见一家小卖部门框上亮着盏瓦数高的白炽灯,门口有两小儿打羽毛球,正“辟嗙”玩得起劲。
“小朋友,问一下,咱这通着北大街的小路怎么走?”杨之玉停车下来,问路,顺带买瓶水。
小女孩小男孩约莫七八岁,均摇头说不知道,杨之玉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不说北大街,于是改口说往县城怎么走?
俩人一会指北一会指东,杨之玉索性说了句“谢谢”,去买水。
刚要开小卖部的纱门,里面出来个比她矮点胖点的女人,杨之玉瞅着这张脸孔面熟,结果人家先认出她来。
“呀!你是杨之玉!”
杨之玉愣愣点头,尴尬笑着,她认不出对方来。
“妈呀,真的是你?你一点没变!你不认识我啦,我是玲儿啊!杨玲,你小学同学,咱俩三年级时同桌,后来你长个了,就往后调了,你忘啦?”
“是玲儿呀!我……差点没认出你来!”
小卖部是杨玲家的,她专科毕业后就在老家开小卖部。
杨之玉说你小时候就说过,最大的梦想就是开间小卖部,想吃啥吃啥,不用花钱买。
两小儿是杨玲的龙凤胎,上小学二年级。她结婚早,生孩子也早,但家庭和美,老公开长途货车,忙的时候收入不薄,她就在家看着小卖部。她家很大,小卖部只是她家的一间厢房,正房有六间,公婆三间,她夫妇三间。还有一个大院子,养了两只猫、一只狗和一窝鸡。院里种了好些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走廊处架了葡萄,结了酒红酒红的果。杨玲拿剪刀给她剪了两大串,说没打药,直接吃都行。
杨之玉说你小时候就喜欢给我东西,记得你家里有片桃林,夏天结了好些个大久保,你就摘一布袋,带到学校给我,桃子大又沉,我书包拉链都撑开了,掉到地上被高年级的大坏蛋捡走了,我当时可生气了,都不敢对我妈说。
杨玲又去菜地摘黄瓜,笑着回她,说后来你还给我拿了你爸烤的玉米,我现在都记得那个味道,焦香焦香的,就是吃完嘴巴牙齿都黑啦!我有时候也会在院子里给我孩子烤玉米……
杨之玉吃着酸不溜的葡萄,看着在菜地忙活的杨玲,不禁感慨:玲啊,你过上了多少人向往的生活……
杨玲却摇头:“我这是没能耐,哪像你们,在大城市见多识广,孩子教育也不发愁。”
杨之玉笑了笑,以往她会在心里觉得,这话没假,人活着就是往上走的,谁愿意呆在土里土气的农村,干农活,拉扯孩子?小地方目光短浅,封闭落后,谁要留在这?留在这没出息啊,因为改变世界的是知识、是精英。
可是现在,她笑着笑着,想哭。
她仰头看漫天的星星,有滴眼泪从眼角滑落。
她好像明白了,自己那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倔劲,那胸中满载的豁达与敞亮,那吃了无数次亏还依旧赤诚的真性情——是谁给的。
不是高级的办公楼,不是明码标价的奢侈品,不是利益优先的世故人情,不是熙熙攘攘的烟火市井。
而是可以承载任何苦辣酸甜,稀释任何艰辛苦难的——大农村。
她从未离家这么近。
杨之玉带着玲儿给她摘的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还有葡萄,继续赶路。玲儿本来还想给她包些土鸡蛋,她实在拿不了,就没要,说留给孩子吃吧,这纯天然的东西太珍贵了。
找到了大路,车子很快就跑起来。
等进了城,杨之玉就知道怎么走了。等红灯的时候,她又去看手机,依旧没荣善衡的消息。
但腾讯新闻有条推送,很惹眼,是说知行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某院长性骚扰年轻女教师,致其抑郁,教师家属怒发微信至学生群求助!
她迫不及待点开,那院长的名字她认得,沈涛。
这一刻,她忽想起荣善衡的话:放生即可,交给因果。
后面车鸣笛催促,杨之玉轻踩油门,驶过这个路口,前面就是家了。
杨之玉请的假是十天,想着把年假也算上,但是齐震说你回去就是了,其他别管。齐震于她而言,更像长兄,刚工作那几年,他对她要求严格,耳提面命,还给她介绍高校文史哲领域的作者,后来发现她书是出了不少,但人也得罪光了,反过来还怪有的作者“特事儿”,只留下“对缘分”的作者。齐震也是痛快人,实在掰不过来就不硬掰,常给自己解心宽,一路看着她从个愣头青长成机灵鬼,也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葛金秋抱怨杨之玉没把荣善衡带回家来看看,说你爸新淘的小河鱼鲜得很,用她自己做的酸豆瓣酱煎熟,就着小米粥可好吃了。
杨之玉说我替他吃就行啦,她夹起一条煎熟的小河鱼放嘴里嚼,这种鱼只有三四厘米长短,长不大,稍稍刮鳞挤出内脏就干净了。
她一口一个,酸香咸涩的酱汁在舌尖回旋,毛绒绒的鱼刺划过口腔内壁。
这一刻,她突然想起荣善衡吻她的时候,舌尖的触感也是如此,并不滑,带着痒痒的刺痛,要把她从里到外刷一遍似的。
她的脸又红了,下意识去摸。心里想着荣善衡是否喜欢这一口,他是个讲究人,能吃得惯乡土小菜吗?
姥姥在一旁喝稀粥,她虽带假牙,但使不上劲,嚼不太动,一天三顿喝稀粥。
杨之玉把买的海苔碎和进粥里,舀一勺给姥姥,姥姥尝了尝,扁嘴说这是洋鬼子吃法。杨之玉被逗笑,拿纸巾给姥姥擦嘴。姥姥小时候家里是富农,养着长工,她吃穿都不愁的,后又参加革命,随姥爷走南闯北,见识也广。在杨之玉眼里,很少有什么能入得了姥姥的眼,姥姥又是传统保守的,常贬斥人,尤其看不上崇洋媚外。
杨之玉忽然问起杨素凤的事。
葛金秋还没说话,杨明亮就急了,问她是不是真去说了?葛金秋说是,本意是让杨老大转告她妹妹,也就是何诺舟的妈,说小玉有对象,才看不上你家妈宝男!杨明亮哎呀叹气,说她妹有精神病,你去刺激她干啥?葛金秋委屈流眼泪,说谁叫那天她先刺激我的!
上坟那天,葛金秋看上了杨素凤家的小子。当时杨素凤没来,葛金秋想着让杨素凤她大姐去问问能不能和闺女发展对象。很长时间都没信。
上个月某天,天气热起来,家里没空调,葛金秋一家打算搬回城里小区避暑,临走前,她带着老母亲在村路遛弯,看见杨老大家门口停着两辆贵气逼人的车,屋里欢笑声一片,有个女声一直喊姐呀姐的。
葛金秋喜出望外,在门口问大姐家来且了呀!她急于见理想中的“亲家”,于是拉着老母亲进去坐坐。
嬛
这一坐不要紧,要紧的是瞅见了传说中杨素凤的“真容”。长得那叫一个沉鱼落雁,可葛金秋没察觉,那双细长媚眼里藏了多少鄙夷和轻蔑。
杨素凤知道来者是葛金秋后,想趁机羞辱一番,目的是让她认清自己癞蛤蟆的身份。
三言两语间,葛金秋听出了端倪,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堵得慌。但她是个善良的女人,性子坚韧,虽有委屈,依旧说话给人留情面。她觉得情面在人际关系上很重要,所以不能说太呛的话。委屈和愤懑一到嘴边就化成黏黏的蜜,让她张不开嘴。
可老母亲不是吃素的,晃晃悠悠的老身子骨抡起拐杖来,那叫一个丝滑!
于是,在众人的你推我搡中,在杨素凤大声哭骂中,姥姥那实木削成的龙头拐杖被扔了出去,在空中翻个跟头,划成优美的弧线……
后来,杨素凤后脑勺缝了三针。
杨之玉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是杨素凤挨打在先。
后面的几天,杨之玉过得轻松许多,她的脑子静下来,心沉下来,好好陪着父母姥姥,又回农村看了几家亲戚,但因礼品准备得不足,加之亲戚太多,分多分少怕有矛盾,索性就悄么声回去了,等着下回过年再去看。
林书涵那边,她也去过了。大夏天蚊虫多,团队好几个人自行休假了。而她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何诺舟去别的基地考察,所以也没见面。
“他特忙,去星城那几天,撂下好多活,最后还得我帮他干。”林书涵直报怨。
杨之玉听得出来,她有火气,她喜欢何诺舟,以为何诺舟和自己恋爱了,心里挺不是滋味。
“杨老师,我们这个项目可能无限期延后了,何博老这么两地跑,太耽误时间了。”
杨之玉笑回:“书涵,何博士两地跑是因为工作,不是因为我。”
林书涵嗤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