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榻 第142章

作者:挥墨染蝶 标签: 穿越重生

  皇帝欲从根源查起,一铲子直接挖进了户部,不懂的会称赞是清廉明正的好君王,可像此时站在前头的那几位权臣,自然都明白,是皇帝想藉机以桃代李,安插进几位自己人。

  皇帝明为抓贪污,可实则是想踢掉户部里的几位旧臣,而炭价也就是个幌子。满朝文武懂得懂,不懂得也就不懂,总之都是显出一副敬佩欣喜之色,抬袖道,“陛下英明。”

  窦楦举着芴板站出来接旨,又说了几句官场话后退了回去。他心里都明白,户部那头,有几个人本是四大王李岱曾经的门客,陛下初登帝位,唯恐发生类似洛阳之变那种兄弟相残的旧事,因此想藉机防范些,也倒是可以理解。

  更何况,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换了帝王,他们这些先帝的旧臣,到底是去还是留,全都是新帝的一念之间。不过,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好友房相如。窦楦抬眼看了下前头的宰相,只见他不似往常出来说几句,依旧站在那置若罔闻,像是打算袖手旁观似的。

  虽然如今相权明面上为三分,可朝堂上多以宰相最后的定夺为主要风向。先帝将房相如留给了李睿,更曾打算通过赐婚他义子宋洵来“以示恩典”,无非是希望房相如依旧做这朝堂之上平衡势力的定海神针。

  可如今倒是奇怪了,自打上朝开始,无论大事小事,宰相出奇地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赞同,也什么都不反对,大有神游之态,又想是作壁上观似的。

  其中有不少人是宰相的拥簇,鼻子观口口观心,眼睛却悄悄瞟着宰相的动静,若宰相说可,他们就可,若宰相说不可,他们也跟着附和。可等来等去,只瞧见了宰相那沉闷的背影,一时间也没了主心骨,只好硬着头皮跟着旁人左左右右地虚应。

  窦楦不知道房相如怎么了,用芴板悄悄戳了几下他,见他也不恼不动,只好悻悻作罢,打算放仗后好生再去问问怎么回事。

  宰相自然是半走神的状态,左耳朵耳朵听着政事,右耳朵就飘了出去,满脑子都等着一会儿上头一句“众卿还有事俱报”之后,自己赶紧上前,将请辞罢相的事情交代出去。

  只听李睿轻轻咳嗽了几下,下头的满朝文武齐刷刷地抬头看他,只见皇帝一只手停在一卷奏牍上,垂珠后头的眉头似是紧锁不展,映着这阴沉沉的大殿,更显得压抑。

  皇帝的食指敲着那竹简,发出竹片碰撞的那种清脆之声,一下一下地回荡在朝堂上,让众人的心里也跟着那敲击之声不安地跳着,朝臣们立在那,连大气也不敢出,没人知道皇帝要做什么,说什么。

  宰相这才从无边的静谧中回过神来,慢慢抬起头看向御座,见皇帝不大对劲,也不禁有些奇怪。

  李睿垂眸看着那书简,展开后,又合上,不轻不重地叹着气,显然是有为难之事。

  烛火一跳,皇帝终于沉沉开口了,“诸卿皆知,我大华与突厥争战数次,前不久终由方将军率五千精骑夜袭定城,突厥王阿史那思力仓皇逃入阴山,如今欲与我朝修好,亦同意在大华任职。”

  有人道,“正是。陛下已派袁寺卿前往其地,亦令方将军率军受降,从此天下安定,此乃为国为民的好事。”

  “昨日朕接到边关六百里加急函报……方将军欲意抗旨继续追击突厥,其同僚张将军阻拦不成。诸公看,此事当如何?”

  阿史那思力继承了父亲的汗位后,与大华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冲突,然而前不久因为错误判断了兵力,因此逃入阴山之中,表示修好投降。

  大华的皇帝有个习惯,那便是只诛首恶,并接受归顺。眼下突厥王主动交好,皇帝也就同意,下旨令两位将军立即停战,与使者袁寺卿往阴山中的突厥部落进行安抚和受降。

  可关于追击还是受降一事,并不是这时候才有的异议。

  晋国公长孙新亭自然主和,而宰相则截然相反,为这事情,朝堂已经争论过一番了。只是万万没想到,方将军在前头打着仗,即便收了受降的圣旨,可依旧要继续追击。

  自然猜得出,想一鼓作气打下去的方将军是宰相的拥簇,也受其影响颇多。

  晋国公站了出来,扬声回应道,“陛下,您的诏书已经同意了阿史那思力的投降,更何况,我大华的使者还在突厥那边,方将军欲此时追击,实在荒唐,不免令人猜测,是为了自己的军功而忽略了大局。”

  宰相在一旁听着,神色淡漠,半垂着眸子没有说什么。他本想着退出魏阙的,所以这些缠人的事情自然不想管。若是在平日,或是前一阵子,他定会出言反驳,可到了这一刻,他却迟疑了。

  宰相可以感受到身后众人的目光投在自己的背上,正等着他说点什么。房相如沉默着,他听见了那些人在叹气,甚至在疑惑,不明白为什么宰相如此少语。只有房相如自己知道,只要一开口,他便是又卷入其中,若想再罢相脱身,更不知道是何时了。

  虽说他不想辜负朝堂,可更不想辜负了等着他的人。仔细想想其实他和旁人不同,这辈子是白白得来的,又或者说,是完全因为对她的执念,命运才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如果再辜负一次,他不确定能否还有下一辈子。

  皇帝看了一眼下头,见没人说话,只得偏过头看向晋国公,道,“舅父所言有理。可方将军认为,阿史那思力并非真心投降,且他部下兵马依旧不少,如若此后撤回沙漠,恐难以北击……咳咳咳。”

  “陛下。” 长孙新亭抬了抬袖,长眉抬了抬,道,“赶尽杀绝非我大国之举,想先帝当年亦收了不少外族降将,如今不也是为我大华效力?如若兴兵再攻,恐叫人心寒。”

  这话一出,让不少人想起大行皇帝曾经的仁德之治,纷纷暗自点头称赞,又不禁抬袖缅怀起来。

  “果然是不再追击的好……如果先帝尚在,定也是这样决策。”

  “正是……那突厥小人已经是瓮中之鳖,再杀已毫无意义。怕是将军求胜心切…….”

  皇帝在众卿的纷纷议论中,缓了缓气,说朕知道了,他看了眼书简上的名字,顿了顿,又道,“与边关函报一同来得还有寺卿的奏报,说,阿史那思力愿两国联姻,望来日和平之时得尚大华公主……也就是永阳长公主…….”

  其实说来也奇怪,李睿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突厥王偏偏就要漱鸢,印象中突厥使臣入朝拜见先帝的那个大典上,漱鸢并没有出现过。那这个阿史那思力又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人的呢?难不成,他们见过?

  与国公通过气得那些人,一听此言,也不管不顾起来,一哄而上地举着芴板附议,大叹:“此当为佳话!”“想前朝那是被迫送人,如今这是突厥王自己求的!彰显我大华国力昌盛!” “陛下初登帝位,边境和睦为上策!此举明智啊!”

  皇帝慢慢颔首,其实他亦不想再去追击。一来,和,是众臣所盼,若无必要,谁愿意连年征战。二来,是他吃不准这次的胜负。如果方将军全力而上胜了,自然是大好;可若是输了,天下人恐耻笑他这个君王无能。因此,无论如何,和,为上。

  “朕亦觉得如此,即刻传旨,令方、苏两位将军务必受降,不再追击……”

  “陛下此举断不可为!”

  李睿话音刚落,忽然一声低沉,如从天而降的冬雷,一下子震慑住嗡嗡扰扰的群臣,朝堂上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那一刻,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全都集中到宰相的身上……

  房相如握着芴板,毫不在意,缓缓一步步走出列队,抬头迎上皇帝的目光,先一垂首,随后不急不慢地道,“陛下,阴山之北,道路险阻且漫长遥远,如若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追击敌军,定会损失十倍。依臣拙见,应当乘胜追击,活捉阿史那思力。”

  方才一言不发,此时忽然站出来侃侃而谈。众臣一时半会儿还没反应过来,等宰相说完,有的人这才回过神,纷纷抬袖应和道,“臣与房相所见类同。”

  长孙新亭瞥了一眼宰相,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哼声道,“本以为房相今日不开尊口,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站了出来。怎么,难道房相打算牺牲寺卿?他如今作为颁布天恩的使臣,如今就在突厥大营。”

  房相如并不看他,冷冷道,“韩信攻齐国亦如是。错失良机,恐再难得,还望陛下权衡孰轻孰重。” 他沉了一沉,提醒道,“陛下不可过于倚重外戚,以防干涉朝政。”

  “孰轻孰重?” 长孙新亭嘲弄地重复了一句,狭促地看向宰相,目光中似有几分意味深长的笑意,他上下打量一番,道,“宰相一向是公正淡泊之人,朝堂事与感□□,难道也分不清?”

  国公说得莫名其妙,在场的人无一不听得一塌糊涂,不禁面面相觑,却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难道,宰相就没有攀附所谓的外戚以求固权么?”

  房相如垂眸一顿,拂袖淡淡道,“国公慎言。”

  “宰相有私情也罢了,若是为了感□□徇私枉法,里外不分,是否枉为人臣?”

  长孙新亭负手走了过来,眸子里闪烁着奇袭者般得逞的光芒,看了一会儿宰相,忽然甩袖一挥,转身扫视着满朝文武,扬声道,“宰相与永阳长公主有私情!已然不是一日两日之事!不知宰相甘做公主的‘幕僚’,是否从中得利?”

  晴天霹雳。

  一时间,满朝一片哗然,人人脸上都是惊骇不已的神情……